今年以來,市醫保局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利用醫保基金杠桿作用,通過基礎病組調整,引導醫療機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
“同病同價”促進分級診療。確定20個臨床路徑明確、各級別醫療機構均有收治能力且費用差異不大、醫療資源消耗差異小的DRG病組,通過取消差異系數,實行“同病同價”結算,引導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前往基層就診。既減少大醫院的診療壓力,回歸“救治疑難病例、危急重癥”本質,又倒逼基層醫療機構主動提升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吸引患者就醫。
結合實際動態調整病組。建立基礎病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DRG運行情況和年度細分組方案,對基礎病組實際費用、發病頻率進行專項分析。同時結合各級醫療機構意見,組織專家針對病組的臨床路徑、治療難易程度進行論證,將救治難度高、有基金使用風險的病組調出,將本地易發常見病、輕癥調入,基礎病組更貼近基層醫療機構臨床實際。
量費雙降基金效能提升。截至7月,全市基礎病組病例數26715例,同比下降8%;統籌基金支出4558.53萬元,同比下降7%。二級及以上醫院收治占比同比下降3.63%,二級以下醫院收治占比同比上升3.00%。以調出的IU29頸腰背疾患為例,調整后病例減少2043例,統籌基金支出減少898.72萬元,基礎病組支付政策引導分級就醫、提升基金效率的作用凸顯。
見習記者 傅天一 通訊員 邸云 徐小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