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反映問題要跑好幾趟,現在家門口就能和書記嘮,問題解決得又快又好!”家住烈山區楊莊街道鐵運社區的居民李女士,看著小區新增設的電動車充電樁,高興地說。
這一變化,源于楊莊街道創新推出的“黨建+書記連心日”平臺,如今該平臺已成為街道聽民意、解民憂、傳黨音的重要載體,讓基層治理效能與居民幸福感同步提升。
陣地“接地氣”,民意表達“零距離”
“烈山號”曾是鐵運社區居民休閑聚集的“老地方”,如今被街道巧妙改造為“議事新陣地”。
在這里,“移動辦公+書記輪值”成為常態——街道組建移動辦公接待組,社區書記輪流坐班,將辦公桌“搬”到居民身邊,與群眾面對面嘮家常、聽訴求。同時,街道還在陣地周邊設立“書記信箱”,線上線下同步收集民心民意?!笆占降膯栴},我們黨員議事團會第一時間對接物業、城管等相關單位,確?!率掠谢匾?、件件有著落’。”鐵運社區黨總支書記介紹。
截至目前,楊莊街道各社區通過該機制已處置管道漏水、垃圾清運、鄰里矛盾等民生問題496件,化解率高達98%,生動踐行了“聽你說、看我做、勤協商、共治理”的基層治理理念。
理論“冒熱氣”,黨的聲音“入人心”
“大家知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嗎?這就是咱們黨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具體體現……”在“烈山號”議事陣地,一場新穎別致的“流動課堂”正在進行。
為打通理論宣講基層延伸的“最后一公里”,楊莊街道摒棄傳統“會場式”學習,借助“書記連心日”平臺,讓社區書記化身“宣講員”,用居民聽得懂的家常話、身邊事,將黨的創新理論、方針政策融入“柴米油鹽”“茶余飯后”。理論宣講后,街道還會組織互動討論、案例分享,引導居民尤其是老黨員圍繞社區停車難、養老服務等熱點難點問題建言獻策。
“以前覺得政策離自己遠,現在不僅聽懂了,還能為社區發展提建議,特別有參與感?!眳⑴c討論的老黨員張大爺說。
服務“暖人心”,治理紅利“惠萬家”
“下樓就能看書、帶娃,走路15分鐘能到社區衛生服務站,生活太方便了!”提及如今的社區生活,居民王女士贊不絕口。為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楊莊街道依托“書記連心日”平臺,著力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讓居民在家門口“辦得了業務、解得了矛盾、學得了知識、煉得了身體”。
同時,街道通過“連心網格”機制推動干部下沉,今年以來累計走訪網格254次,解決管道改造、充電樁增設等民生實事213個;推行“社區+大黨委+黨員志愿者”聯動模式,開展“愛心敲門”關愛獨居老人200余次、免費義剪20余次、義診及健康講座40余次,將暖心服務直接送到居民家門口。
下一步,楊莊街道將持續優化“黨建+書記連心日”運行機制,聚焦群眾新需求、治理新難點,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拓寬參與渠道、提升服務精度,持續以治理“小舉措”積蓄民生“大幸?!?。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關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