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童街道地處濉溪縣境內,與韓村鎮地域交織。作為因礦而建的獨特街道,在“三供一業”移交后,面臨著基礎設施老化、管理權責交叉等眾多歷史遺留問題,道路破損、雨污管網堵塞等“老大難”問題一度成為困擾居民日常生活的“心頭病”,也是對街道黨委治理能力與水平的嚴峻考驗。
面對復雜局面,臨海童街道黨委堅持黨建引領,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創新性探索出一條以街道黨委為核心、周邊鄉鎮黨委協同、駐地廠礦企業支持的“三方共治”新路徑,并充分激活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將一個個“問題清單”變為“幸福賬單”,書寫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篇章。
建機制,多方高效聯動聚合力
歷史遺留問題盤根錯節,單靠街道一方“單打獨斗”難見成效。街道黨委深刻認識到,必須打破行政壁壘和權屬界限,凝聚最大共識與合力。為此,街道黨委主動牽頭,與韓村鎮黨委、主要廠礦企業建立“三方聯席會議”機制。
該機制定期圍繞轄區內的重大民生問題和緊急事項進行會商。會議上,不再是“各掃門前雪”,而是“同坐一條凳”。針對道路、管網等權責不清的公共設施問題,三方共同現場勘查、共同厘清責任、共同商議方案、共同籌措資源。街道發揮主導協調作用,韓村鎮提供屬地管理、施工環境保障,廠礦企業則依據移交協議和歷史淵源履行社會責任,形成“街道協調、鎮村支持、廠礦配合、合力攻堅”的高效聯動格局。
匯民智,激活群眾參與內生力
基層治理,人民是主體。在推行“三方共治”的同時,街道大力推動“居民議事會”制度落地生根。各社區黨組織牽頭,搭建起“開心茶館”“書記有約”等多種形式的議事平臺,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和“評判官”。
“老車隊大院積水”問題的解決,正是這一理念的完美體現。問題出現后,社區黨組織第一時間組織召開居民議事會,引導大家“自己的家園自己議”。居民們不再是簡單的抱怨者,而是積極的建言者。有熟悉老院落情況的老師傅指出疑似堵塞的關鍵點,有懂建筑的居民提出院內管網初步疏通的可行性方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終匯總形成一套包含院內自查自修與院外協調疏通的初步解決方案。這個由居民自己議定的方案,為后續的三方協商提供了最真實、最接地氣的民意基礎和行動方向,也改變了以往的“干部干,群眾看,最后罵聲一大片”的工作局面,從“你辦我看”變為“互商共辦”。
解難題,打贏積水治理攻堅戰
居民議事會形成了共識和方案,但要徹底根治積水,關鍵還在于打通“內外循環”。院內的問題居民可以參與解決,但涉及與韓村鎮交界的雨水管網以及與廠礦企業權屬道路、管網的銜接,則需要更高層面協調。面對這一治理“瓶頸”,街道黨委主動擔當“總協調人”職責,以問題為導向精準發力。
針對積水難題,街道牽頭聯動韓村鎮、臨渙礦與居民力量,高效推進問題解決。根據居民議事形成的方案開展聯合勘查,結合群眾智慧與專業分析鎖定管網老化、管道不通等癥結,通過三方聯席會議明確分工,街道統籌協調、組織居民配合,韓村鎮監督轄區內施工和做好施工保障工作,廠礦企業負責工程總體施工,同步協商解決資金、施工銜接問題,達成責任共擔、優勢互補的共識。三方同步行動、緊密配合,居民代表參與監督,成功打通排水堵點、連接斷點,構建起暢通的排水系統,切實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
雨停了,路干了,居民的心也暖了。幾位居民代表將一面印有“情系群眾為民解憂,傾聽民聲造福百姓”的錦旗送到街道,對“居民主動議事、街道穿針引線、三方協同發力”這一創新治理模式真誠點贊。
記者 王守明
通訊員 王瑋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