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淮北,雨霧蒙蒙,撐傘漫步在龍脊天路,別有一番韻味。游客王女士拿起手機定格住這片宛如江南的美景。而她朋友圈里那幾張關于地鍋雞美食的照片更是收獲了諸多好友的點贊。“這趟旅程值了!”王女士笑著說道。
“龍脊天路”這條55公里的旅游環線,串聯起7個行政村20余處景點,2024年游客量達76.5萬人次。誰能想到,這片如今游人如織的鄉村旅游勝地,曾因交通閉塞“養在深閨人未識”,也曾因“各自為戰”陷入發展瓶頸。從山路難行到觀光大道,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烈山文旅產業的蝶變,始于2020年那份《關于推動烈山鎮東部景區“跨村聯營”發展的建議》。
調研把脈:代表出卷直指發展“梗阻”
“南莊村離四季榴園景區直接距離很近,要想到達卻要繞行七八公里。”“春秋兩季森林火災頻發,從山下趕上去撲救用時太長耽誤及時滅火。”“景區雖多,但像散落的珍珠,沒串成項鏈。”烈山區人大代表吳信峰回憶,2020年初,他和區、鎮人大代表組成調研小組,在陡峭的山林之間找尋著修路的最佳路線,也在探討著如何發展地方經濟的良方。
調研中,代表們聽到最多的聲音是:“俺村的石榴名氣不小,但游客來了轉一圈就走,留不住人”“農家樂各自定價,服務標準不一,客人投訴過好幾次”“想引進游樂項目,可村里資金有限,社會資本又不敢來”……
“當時旅游資源分散,榴園游客中心、石榴博物館、龍脊山景區相距較遠,缺乏聯動機制,旺季擠破頭,淡季冷清清。”榴園村黨總支書記宋興珍坦言,村民們看著好資源賺不來錢,急在心里。
經過一個月的實地走訪、座談交流,代表們梳理出“旅游資源碎片化、運營管理不專業、配套設施待完善、宣傳力度不足”等四大癥結,并形成《關于推動烈山鎮東部景區“跨村聯營”發展的建議》,提交至烈山區人大常委會。建議中明確提出:“以‘龍脊天路’為紐帶,整合沿線各村資源,引入專業團隊運營,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
督辦推動:建議落地催生“破局”之舉
“代表建議點出了鄉村旅游的關鍵短板,必須抓緊落實。”烈山區政府副區長代城艷在接到督辦函后表示,區政府第一時間組織文旅、農業、財政等部門專題研究,將代表建議分解為12項具體任務,明確責任人和辦理時限。
為確保建議不打折扣,烈山區人大常委會采取“月調度、季督查”機制,夏中建等代表多次參與現場督辦。“記得第一次督查時,‘龍脊天路’還有3.66公里未貫通,沿線標識混亂。我們當即要求相關部門倒排工期,承諾的事必須兌現。”夏中建說。
在代表的持續監督下,一系列舉措迅速落地:資源整合“串珠成鏈”。以“龍脊天路”為軸線,串聯起四季榴園、龍脊山、黃營靈棗基地等20余處景點,打破行政村界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營銷、統一服務”。專業運營“激活全盤”。采納代表“引入專業團隊”的建議,2023年9月,烈山鎮與陜西沐春旅游開發集團簽約,托管運營四季榴園景區。“我們帶來了‘政府建基礎、企業做業態’的模式,半年內新增親子樂園、云端露營等10余個項目。”該集團運營總監宋平介紹。配套升級“留住游客”。投入專項債資金完善基礎設施,隱廬民宿、旅游公廁、生態停車場等相繼建成,2024年4月開通的免費旅游直通車,日均輸送游客超800人次。
成效彰顯:聯營模式點燃振興引擎
“以前守著幾棵石榴樹,一年到頭賺不到幾個錢。現在家里的石榴還能在景區售賣點高價賣出,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榴園村村民趙桂蘭的話,道出了當地百姓的獲得感。
在“跨村聯營”模式帶動下,烈山鎮文旅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2024年四季榴園景區接待游客76.5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萬元,帶動周邊百余家餐飲、農副產品攤點增收840萬元,130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今年五一的地鍋雞美食文化節,30家餐館同臺競技,光流水席就擺了200桌,文旅消費券拉動消費960萬元。”烈山區旅游服務管理中心負責人劉恒奎拿出一組數據,“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多虧了代表們當初堅持‘抱團發展’的建議。”
更令人振奮的是,“龍脊天路”已于今年5月貫通,全線55公里將形成“春賞繁花、夏享清涼、秋摘碩果、冬戲冰雪”的全季旅游格局。“下一步,我們計劃推動‘旅游+農業’‘旅游+研學’深度融合,讓‘跨村聯營’釋放更大能量。”烈山區人大代表、鎮長王家祥說。
夕陽西下,“龍脊天路”旁的蘧廬民宿亮起燈光,經理宋蕾正忙著接待客人。“進入8月中旬以來,天天滿房!”她笑著對記者說,“代表建議已把民宿列入淮北市職工療養基地,下一步還要擴大規模來滿足日益高漲的消費需求!”
從代表“金點子”到政府的“硬舉措”,再到群眾的“好日子”,烈山鎮用“跨村聯營”這把鑰匙,打開了鄉村振興的新境界。正如烈山區人大代表、烈山鎮黨委書記張瓊所言:“當每顆石榴都刻上二維碼溯源,當每間民宿都接入智慧平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產業興旺,更是人大代表建議落地生根的幸福圖景。”
記者 鄒晨光
通訊員 楊宏春 王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