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近年來,烈山區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緊扣“農村基本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目標,聚焦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色,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通過統籌區域差異化發展,突出產業富民強村、改善基礎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區累計獲批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11個,建設數量和比例均位居皖北第一、全省前列。不久前,烈山區還成功入選安徽省首批和美鄉村示范縣創建名單,成為全省15個示范創建區縣之一,標志著全區鄉村振興工作邁上新臺階。
美麗烈山,積淀了生生不息的中華農耕文明,薈萃了多姿多彩的優美田園風光,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地道果鮮,一幅幅和美鄉村的生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村莊美,鄉村風貌顏值靚
初秋時節,沿著柏油路走進烈山鎮南莊村,五彩墻繪與錯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趣,節能路燈沿路延伸,家家戶戶庭院潔凈、花草繁茂,昔日“閉塞落后”的山村煥發新氣象。
“四季有熱水,房前屋后種上了花草樹木,環境越來越美,生活越來越好!”村民周勝梅笑著說。談到村里發生的變化,大家不自覺地嘴角上揚。南莊村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全村發展的長遠規劃,推進鄉村道路改造、污水管網鋪設和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走進宋疃鎮黃營村,萬畝棗園風光宜人,龍脊天路串聯起斑斕的童話鄉村,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打卡、休閑采摘。該村積極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硬化道路、修建蓄水池、完成戶廁全覆蓋,并新建文化廣場、旅游公廁、污水治理站等設施。如今村莊屋舍儼然,綠樹掩映,青山、果園與流水相映如畫,盡顯田園之美。
烈山區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實施改廁、改路、改水、改電等工程,全面提升村莊風貌。目前,全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穩定在98%以上,農村公路總里程突破650公里,實現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車,自來水普及率、互聯網覆蓋率持續提升。
全區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無規劃不建設”的理念,聘請省規劃設計研究院作為顧問單位,并設立駐鎮規劃師全程參與項目謀劃與研判,已完成村莊布局規劃和東部山區概念規劃,實現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各地普遍將規劃設計視為“先手棋”,注重在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著力打造既保留鄉味鄉韻,又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宜居鄉村。
產業興,鄉村振興動能強
產業興旺,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烈山區堅持“宜景則景、宜工則工、宜糧則糧”的發展理念,深耕“土特產”資源,貫通“產加銷”鏈條,大力培育特色產業。
2023年以來,烈山區積極探索“跨村聯營”發展新模式,打破行政村界限,促進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串聯烈山鎮、宋疃鎮多個行政村的“龍脊天路”旅游風景道,正是這一模式的典范之作。沿線各村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做好“生態+”文章,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路徑,有力推動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龍脊天路’不僅打通了交通瓶頸,更讓南莊石磨面粉、榴園塔山石榴、和村蘋果、黃營靈棗等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銷往全國。”烈山區文旅體局副局長蘇建介紹。將全域旅游與和美鄉村建設緊密結合,持續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能力,創新消費場景。今年上半年,烈山區共接待游客16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億元。
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烈山區還從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引進特色產業入手,創新推出“一村一工坊”發展模式,實現村民增收、產業增效和集體增富。全區依托閑置村部、校舍、廠房等場所,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目前已建成村級工坊38家。這些工坊立足各村產業和資源特點,因村施策、差異化發展,形成了來料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特色手工藝等多元形態。
南園村“納工坊”非遺布鞋,開發50余種布鞋款式,遠銷海外。
草廟村“古饒艾業”,自銷、代加工產品多樣,暢銷全國。
在榴園社區,傳承數百年的“石榴酒釀造技藝”重煥光彩,傳統美酒借助旅游持續熱賣……
如今,烈山區的“一村一工坊”串珠成鏈,預計年產值可達1.3億元,帶動230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3萬余元,小小工坊正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
重治理,鄉村和諧活力旺
烈山鎮洪莊村,制定群眾信服、操作性強的村規民約,開展評選“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清潔家庭”等活動,引領鄉村治理新模式。
“特別好,通過這些活動,村里婆媳吵架的沒有了,這個孝道傳承也做起來了,村子里精神面貌變化很大。”村民們說。
全區堅持并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累計創建了多個國家級、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村,推動了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建設。
夜幕降臨,南莊村的廣場上樂曲悠揚,四五十位村民踏著歡快的節奏翩翩起舞。這支新組建的舞蹈隊,不僅跳走了往日扎堆打牌的舊習,更跳出了鄉村文明的新氣象。
“攀比少了,風氣正了,如今大家比的是誰家更干凈、誰更講文明、誰的家風更好!”舞蹈隊領隊魏紅欣喜地說。伴隨著躍動的舞步,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信心,正隨著旋律悄然綻放。
此外,全區扎實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聚焦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社會治安風險防控和基層治理信息化賦能,目前已形成日趨完善的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綜治工作體系,初步實現群眾訴求“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2024年全省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測評中,烈山區安全感位列全省第11位,滿意度排名全省第8位,綜合排名居淮北市第一。
強引領,鄉村發展后勁足
烈山區堅持把“千萬工程”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靠前指揮,深度參與方案制定、村莊遴選、規劃設計和項目引進各個環節,為鄉村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全區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雙組長的和美鄉村建設領導小組,涵蓋26家部門單位,組建工作專班,層層壓實責任、激發基層活力。同步構建“1+6+N”政策保障體系,其中“1”即全區和美鄉村建設總體實施方案,明確2023—2027年階段目標;“6”項配套機制覆蓋工作推進、建設標準、申報管理、驗收考核、督查調度全過程。
在要素保障方面,安排3.2億元專項債支持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重點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擴規。同時與農業銀行淮北分行簽署政銀合作協議,拓寬融資渠道,強化對和美鄉村建設的金融支持。
創新人才機制也為鄉村振興帶來新活力。2025年,烈山區聚焦鄉村產業痛點,試點推行“產業村長”制度,選聘18名懂技術、善經營、熱愛農村的優秀人才,全面參與村級產業規劃、技術培訓、資源對接和聯農帶農等工作。“產業村長”在推動產銷銜接、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強村富民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個個村莊或依托生態文旅,或發力特色種養,或主攻三產融合,走出各具特色的振興之路,彰顯了烈山鄉村的生機與魅力。
讓平原村落縈繞稻香麥浪,讓龍脊山脈串聯起生態畫卷,讓古村民居煥發時代生機……在烈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加速鋪展。
記者 于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