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烈山區四季榴園,一場秋雨過后,漫山遍野的石榴樹碩果盈枝,紅艷飽滿的果實壓彎了枝頭,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年的到來。
小石榴蘊藏著大引力。近年來,烈山區匠心深耕石榴產業,推動其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結出了串串“致富果”與“振興果”。榴紅深處,發展的密碼正被更多人探尋——淮北市第十六屆石榴文化旅游節舉辦前夕,9月17日至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走進榴園社區。《朝聞天下》主持人何巖柯、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與歌手劉宇組成的“山水小分隊”,深入這個以石榴聞名的村莊,通過親身體驗石榴采摘、盆景制作、釀酒品嘗和民俗互動,生動展現了“榴鄉”的生機與活力。
“種植筑基+加工賦能”
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每日,勤勞的“石榴人”踩著晨露上山,指尖撫過枝頭,身后滴灌系統正將水肥精準送達根系。
烈山區擁有千年種植石榴的歷史,至今仍保存著千余畝明清古石榴園和八百余株百年古樹。得益于淮北平原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的優越自然條件,“塔山石榴”以其皮薄、粒大、味甜、多汁的優良品質,并于2012年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烈山區也成為全國六大石榴基地之一,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榴園社區更先后獲評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面對早期農技推廣不足、灌溉設施缺乏等挑戰,烈山區堅持科技興農,與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成功選育并推廣軟籽1號、青皮甜等7個優質品種,試驗品種達30個。通過建設種質資源保護圃、開展技術培訓,八成種植戶成為“土專家”,畝產和果品價值顯著提升。標準化、綠色化的生產體系加速構建,智能灌溉、無人機植保、質量追溯等技術的應用,為石榴品質與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與此同時,烈山區不斷豐富石榴加工品類和高附加值產品矩陣。本地企業開發石榴汁、石榴酒等產品,今年石榴汁網上銷售額已達500萬元。產業鏈的延伸不僅提升了附加值,還帶動了餐飲、零售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為300余名群眾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2024年,全區石榴總產值突破4.83億元,榴園社區僅石榴一項就實現人均年增收2.6萬元。
“文旅融合+盆景匠心”
激活產業多元價值
在烈山,石榴文化的魅力不僅藏在田間地頭,更融入文旅與文化創意的體驗之中。
坐落在萬畝石榴園內的蘧廬民宿群,是文旅融合的典型代表。這座始建于2017年的綜合性農家莊園,建筑面積約7500平方米,毗鄰淮北市石榴博物館。通過整合明清古樹觀賞園、隱廬餐廳、蓬廬美食村和蘧廬民宿等多元業態,依托600年古石榴園的生態資源,依山就勢打造了13座綠地覆蓋率超35%的獨立院落,以“親近自然”為核心特色,讓人們在滿山蒼翠與石榴果香中盡享榴鄉慢生活,同時也為周邊農戶持續創造旅游增收的新機遇。
烈山區圍繞國家4A級旅游景區“四季榴園”和“龍脊天路”旅游風景道,成功打造多個消費新場景,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千年農業遺產魅力的同時,盡享“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服務。2024年,烈山區成功獲評“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區”這一金字招牌,標志著區域旅游產業邁向全景化、全覆蓋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實現了資源整合與產業協同的全面提升。
烈山的石榴產業,還在“小盆景”里做出了“大文章”。在榴園社區,宋浩父子創辦的盆景合作社堅持就地取材,將形態優美的老石榴樹精心培育成藝術盆景,使“榴香榴色”從田間果樹蛻變為案頭雅藝,從農人的掌心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舞臺。在他們的帶動下,社區已發展4家專業盆景園,年產盆景約1.2萬盆。石榴盆景憑借其獨特形態、豐富品種與深厚文化內涵,不僅成為烈山區一張亮麗名片,也帶來顯著經濟效益,有效促進當地就業,為鄉村振興繪就濃墨重彩的一筆。
“規劃引領+品牌塑造”
邁向產業融合新高地
如何保護和發展好石榴產業這顆“金種子”?烈山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他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協力、共謀發展。不久前,《烈山區石榴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5—2035年)》正式出臺,明確提出以“規劃引領+品牌塑造”為雙引擎,通過任務分解,全面推動石榴產業邁向融合創新、品牌增值的新高地,為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果實”注入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規劃確立“三步走”發展目標:到2027年總產值達10億元,2030年突破20億元,2035年沖刺30億元,著力將烈山打造為全國知名的石榴產業強區。
在空間布局上,規劃提出“一核一軸兩翼兩園”發展新格局,以榴園社區為核心示范區,依托龍脊天路串聯沿線資源,拓展谷山、十里長山種植區,并重點建設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和經開區食品加工園,推動產業鏈全域協同。品牌建設方面,烈山區強化“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影響力,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以電商拓展和新媒體運營,實現“產地優勢”向“品牌溢價”的價值躍遷之路。同時,注重科技賦能推動全產業鏈升級,打造“石榴+旅游”“石榴+文化”新業態,舉辦各類特色活動,串聯起跨省文旅線路。
為確保規劃落地,烈山將成立區級工作專班,設立專項基金,創新“石榴貸”等金融支持,構建土地、質量和市場多重保障機制。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帶動農民共享產業增值收益,讓石榴產業真正成為富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甜蜜事業”。
記者 于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