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至,釀豐收。8月的烈山區烈山鎮土型社區,26間高標準恒溫大棚內,一串串晶瑩瑰麗的“妮娜皇后”葡萄掛滿枝頭,在陽光下泛著紅寶石般的光澤。這批高端葡萄預計月底上市,農戶們正忙著進行最后的管護工作。
占地20余畝的現代化葡萄種植基地,是土型社區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2022年4月,社區黨支部牽頭成立初心種植合作社,創新推行“黨支部+農戶+種植大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吸納28戶農戶參與,帶動46名村民就業增收。從選址建設、品種引進到技術培訓、市場拓展,黨支部全程主導產業布局,形成了“紅色引擎”驅動的發展格局。
在品種選擇上,社區黨支部組織人員專程前往“葡萄之鄉”杜集區段園鎮考察學習。為避免同質化競爭,同時實現錯峰上市,經過多方論證,最終選擇了種植難度較大但市場前景廣闊的“妮娜皇后”品種。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前年引進的約2000株葡萄苗今年首次掛果,預計畝產可達3000斤,畝均收益超7萬元。
“妮娜皇后”葡萄作為中晚熟高端品種,以其果粒大、皮色鮮紅、肉質細膩脆嫩而著稱。更特別的是,這種葡萄帶有馥郁的花香,融合了草莓、牛奶的清香以及紅酒的浪漫芳香,在口感和風味上都超越了傳統葡萄品種,市場售價預計超過50元/公斤,被譽為“樹下皇后”。
然而,這個高端品種的種植并非易事。據合作社技術人員介紹,“妮娜皇后”對土壤、日照、溫差等條件要求嚴苛,堪稱“樹上公主”。在種植管理上存在諸多難點:保花階段容易出現縮花;雨季容易裂果,需要每天巡園挑剪;著色過程需要精細化管理,從萌芽開始就要持續修花。為此,黨支部專門邀請農技專家駐點指導,并組織農戶參加專項技術培訓。
為保障農戶利益,合作社創新實施“3331”收益分配機制:30%用于社員分紅,30%投入設施維護與技術升級,30%留作發展基金,10%專項支持村公益事業。村民張東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流轉后年收入增長了7倍,還能在基地務工獲得雙份收益。”這一機制使社區集體經濟從薄弱狀態躍升至百萬元規模。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黨支部注重科技賦能。合作社引入了智能溫控與滴灌系統,并組建了3人直播團隊,計劃每周開展3場田間直播。配套建設的1200立方米冷庫可將銷售周期延長3個月,預計提升附加值20%。通過數字化種植技術和精心管護,“嬌氣”的“妮娜皇后”葡萄首季試種便喜獲成功,其果形飽滿、色澤艷麗、糖酸比均衡,各項品質指標均達到優質標準。
土型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成前介紹,社區地處梧桐路沿線,交通便利但過去傳統種植效益低下。“黨支部+”模式成功激活了1500畝耕地資源,通過黨建引領整合閑置土地,現已形成以葡萄種植為主、多元產業協同的發展體系。2024年,土型社區獲評“安徽省森林村莊”,同時新流轉230余畝土地種植黃金蜜梨,農戶入股達120余戶。
據了解,為做好“妮娜皇后”葡萄的首季銷售工作,連日來,土型社區黨支部多措并舉拓展銷售渠道。一方面組織直播團隊參加專業培訓,通過電商平臺開展線上推廣;另一方面積極對接鎮農業部門,借助即將舉辦的農產品展銷會擴大品牌影響力。同時,黨支部正在與市區多家精品水果店和大型商超洽談合作事宜,著力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網絡。
“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打造精品農業品牌,推動產品優質優價。”朱成前表示。如今,土型社區的干部群眾對發展特色農業充滿信心。“黨支部+”模式帶來的好年景,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記者手記:
走進土型社區的葡萄種植基地,一串串“妮娜皇后”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這抹紅色不僅映紅了農戶的笑臉,更折射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采訪中,最打動我的是“黨支部+”模式帶來的三個轉變: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組織轉變,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田”的理念轉變,從“傳統作物”到“高端品種”的產業轉變。
村民張東海掰著手指算收入賬時眼里的光彩,技術員講述每天巡園挑剪工作時臉上的專注,都讓我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既要選準產業“金鑰匙”,更要建強支部“主心骨”。以黨建鏈串起產業鏈,用組織力激活生產力,這正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最需要的“紅色密碼”。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黨支部+”模式不僅種出了甜蜜的果實,更播撒下了土地生金、助農增收的種子。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王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