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家住烈山鎮青谷社區的獨居特困老人魏先生過了一個熱鬧的70歲生日。照料人員不僅如常上門服務,還特意為他修剪了頭發;大學生志愿者們帶著蛋糕前來探望。小屋被收拾得干凈利落,院里新種的蔬菜長勢喜人。聲聲祝福中,這位曾因雙目失明導致生活陷入困難的老人熱淚盈眶:“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讓我晚年生活有了保障!”這暖心一幕,正是烈山區織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讓“弱有所扶,弱有眾扶”的一個縮影。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體現的是黨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溫度,以及全社會的文明程度。近年來,烈山區始終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聚焦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連續完善政策體系,提升服務效能,使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提標擴面筑牢民生保障網
構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大救助”格局,實現了從單向救助向綜合救助、從單純收入型救助向兼顧支出型救助的轉變。目前,全區動態監測、精準幫扶5類低收入人口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防返貧監測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共計0.87萬人。
嚴格落實市級文件精神,及時提高保障標準,足額兌現保障資金。隨著保障標準“連增”,城鄉差距持續縮小。目前,城市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95元,農村低保標準達到754元;城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為1119元/月,農村特困人員980元/月。今年1至7月,全區共發放低保金、特困供養金等各類救助資金3653.94萬元。
不斷強化政策落實,對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實施“單人戶”保障,擴大救助覆蓋面。充分發揮“大數據+鐵腳板”主動發現作用,依托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及“皖救一點通”等便捷渠道,各級民政部門指定專人負責,關注動態監測預警及救助申請信息,及時開展入戶實地核查,確保有需求的困難群眾能夠早發現、早救助,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兜盡兜。
精準施策救助政策體系再完善
“老伴的低保金加上我在合作社的工資,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這一年家庭能增收六七千塊!”烈山區宋疃鎮新園村村民老董給記者算了筆“幸福賬”。作為低保邊緣家庭,老董的妻子因患乳腺癌享受低保待遇,而他本人則剛受聘于村果蔬種植合作社,在其中干點簡單的零活。離家不遠又能照顧妻子,老董的開心溢于言表,“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啦!”
去年3月,宋疃鎮作為我市試點的三個鎮之一,率先出臺工作方案,圍繞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探索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的先行先試。
該鎮結合實際,在鎮政府設立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一站式”代辦服務。為精準摸排數據,還首創“兩表合一”“兩線合一”工作法,將鄉村振興集中摸排表、民政入戶調查表整合為一張低收入人口信息采集表,將低收入人口監測線統一為低保監測線,實現一次采集、多次使用,確保一數一源。
同時,整合各類資金資源,進一步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高校力量壯大低收入人口服務聯盟,不斷拓寬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路徑,推動“輸血”與“造血”有機結合,不斷滿足困難群眾多元化需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試點工作聚焦制度優化、政策長效、幫扶精準,通過擴大覆蓋范圍、提升服務效能、實現精準識別、統籌政策資源,為鞏固脫貧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穩定保障,進一步守住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多元幫扶提升救助服務溫度
發揮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小組議事協調機制作用,推動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政策落實,建立常態化幫扶保障機制。
在特困供養方面,采取“集中+分散”模式,101名特困人員實現機構集中供養,其余分散供養人員通過簽訂服務協議、購買護理險、定期探訪等措施確保照料服務全覆蓋。
臨時救助工作建立鎮級備用金制度,實行分類分檔救助,今年以來,臨時救助共救助284人,救助金額49.82萬元;全區村(社區)實現“救急難”互助社全覆蓋,累計救助64人次4.415萬元。通過制度創新和服務優化,切實提升了救助時效性和精準度。
推動“物質+服務”多元救助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力量參與等方式,為失能、半失能及獨居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探視照料、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服務,滿足困難群眾個性化需求,真正提升救助質量。自開展政府購買特困照料服務以來,全區累計服務超過3000人次,并通過建立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建立需求導向機制和打造智慧救助幫扶機制來確保常態化救助幫扶工作發揮最大效力。
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每一份溫暖都傳遞得真切動人。接下來,烈山區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推動“兩項政策”銜接并軌、提高資源統籌能力、發展服務類救助、提升規范管理水平等重點任務,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讓救助體系更加健全、保障更加精準、服務更加高效、群眾更加滿意,為困難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為全區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的民生根基。
記者于曉
通訊員李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