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已至,烈山區宋疃鎮新園村的5000余畝麥田里,收割機與打捆機正開展“收官作業”。麥茬地間“禁燒秸稈守護藍天”的標語與穿梭的“紅馬甲”服務隊構成生動圖景。在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的同時,該村通過“人防+技防+智防”的組合拳,筑牢堅實的“生態防線”。
“以前一到收獲季,村干部就得24小時輪班盯守,現在‘電子哨兵’幫了大忙!”村黨總支書記董耀華指著田間的智能監測設備介紹。這套由高清攝像頭、熱成像儀和智能預警系統組成的“天眼”網絡,實現了對全村農田的24小時無死角監控。同時,50余名村民組成的禁燒志愿隊分片包干,手持喇叭穿梭田壟,既當政策宣傳員,又當應急巡查員,織密“地面防護網”。
破解禁燒難題,關鍵在疏堵結合。村集體聯合農業合作社引進秸稈打捆機,將小麥秸稈壓縮成捆,運往周邊生物發電廠和畜牧企業。去年秋收季,全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戶每畝增收120元,節省焚燒清理成本80元?!叭ツ晡壹医斩捹u了1000多元,比燒掉劃算多了。”村民李大姐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
為扭轉觀念,村委會在村廣場開設“生態課堂”,通過空氣質量對比數據、圖片及專家講解“健康賬”引發村民共鳴。2024年暑假期間,村里還組織學生參與“田野環保小衛士”活動,在秸稈上繪制環保標語,帶動家庭踐行禁燒承諾。如今,村口宣傳欄貼滿了禁燒倡議書,連田間稻草人都披上了“環保宣傳員”紅馬甲?!翱吹矫盁煴戎疬€著急!”村民王大爺的話道出了集體共識。
“守護田野就是守護飯碗和家園。”董耀華表示,新園村將持續完善長效機制,讓這道“生態防線”愈發堅實。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李夢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