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辦事柜臺到溫馨的“居民會客廳”,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服務”,從單向管理到多元共治。近年來,烈山區楊莊街道以“居民會客廳”建設為突破口,打破服務壁壘,提升服務效能,持續激發社區治理活力。
破空間之“墻”,重構服務場景新界面。實施“撤減搬移建”工程,清理閑置空間、拆除傳統辦事柜臺、隔斷窗口等物理屏障,整合19條標準化服務流程。同時,積極聯動轄區內的商鋪、企業、社會組織等,將“居民會客廳”打造成集便民服務、休閑娛樂、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空間,實現“一站式”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
破服務之“墻”,架起黨群連心新紐帶。通過7期專業培訓提升工作人員服務能力,將原本分散的多個窗口精簡為1個“一崗通辦”工位,辦事時間平均縮短超50%,累計接待群眾6000余人次,成功解決各類問題2635件。精簡后的社區工作人員下沉網格,組建“背包客”服務隊,為居民提供上門政策宣傳、為行動不便老人代繳費用、為上班族代辦事務等便民服務,累計上門服務600余件,幫辦代辦事項296次,推動社區服務實現從“被動受理”向“主動作為”的根本性轉變。
破治理之“墻”,激發多元共治新活力。將服務陣地和功能向外延伸,開展“紅淮集市”等特色活動,組織共建單位、志愿者成立“愛心服務團”,開展健康咨詢、義剪等,吸引2000余名居民參與;創新打造“一杯豆漿”溫情服務品牌,開展“快樂周二”和“健康周四”特色服務,配合國畫、針灸等微課堂,累計服務老年群體1200余人次。同步開設交通安全、國學經典等20節兒童成長課堂,構建全齡段教育服務體系。定期舉辦的“書記連心日”活動聚焦民生關切,圍繞老舊小區改造、物業服務升級等議題收集居民建議96條,推動社區建設與居民需求精準對接,真正實現社區治理從“小區管治”向“小區善治”的轉變。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鄭子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