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車間機器轟鳴,鄉村田野農機穿梭,初冬的淮北處處涌動著發展活力。淮北正以精準高效的政府服務為“金鑰匙”,深入開展“改進作風、訪企入村”行動,在企業生產經營、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發揮放大、疊加、倍增效應,推動一個個“問題清單”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清單”,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完成‘問題清單’向‘發展清單’的轉變,關鍵在干部主動擔當,在‘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上見真章。”我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自“改進作風、訪企入村”行動開展以來,全市各級干部走出辦公室、沉到一線去,把企業的“急難愁盼”當作工作的“頭等大事”,以“馬上就辦”的效率和“辦就辦好”的態度,為企業發展掃清障礙。
安徽龍波電氣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發、生產、銷售智能電控設備產品為主導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擴大、公司業務拓展,開展“一照多址”經營——即在保留原有經營地址的基礎上,新增生產場地以擴大產能。然而,“一照多址”經營需辦理經營場所備案登記,這對從未接觸過此類業務的企業來說,不僅不清楚辦理流程,更擔心耽誤擴產進度。
就在企業犯難之際,淮北高新區干部在“訪企入村”走訪中,敏銳捕捉到這一訴求,并主動提供幫助。工作人員當即啟動“綠色通道”機制,安排業務骨干與企業進行“一對一”專人對接,最終僅用1個工作日就完成了“一照多址”經營場所備案登記。“企業有需求,我們就要第一時間響應。‘一照多址’備案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絕不能讓流程問題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淮北高新區社會工作局干部趙雯說。
“原本以為要跑好幾趟,沒想到工作人員把所有注意事項一次性說清楚,還幫我們提前審核材料,有問題當場就改了。”安徽龍波電氣有限公司辦公室主管王韻芝感慨道。
訪企入村不是“走過場”,既要解決企業發展的“大事”,也要關注影響生產生活的“小事”,對企業來說,每一個“小困擾”都可能是制約發展的“大問題”。
濉溪永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能源、光伏發電的企業。由于公司選址在村內,門前道路與主路銜接處是一個T型路口,不僅外來客戶、貨運司機常常找不到公司位置,過往行人和車輛經過此處時,也因視線受阻存在碰撞風險。“之前有客戶跟著導航來,在路口繞了幾圈都沒找到我們,最后還是我們派人去接的。”公司電站站長王吉斌無奈地說,增設一塊清晰的指示牌,成了企業和周邊村民共同的“心愿”。
“當時干部們拿著卷尺量路口寬度,用手機拍周邊環境,還詢問了過往村民的意見,特別認真。”王吉斌回憶道。隨即制定解決方案——在T型路口顯眼位置安裝一塊指示牌。“一塊指示牌解決了我們困擾很久的問題,也讓我們看到了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和服務態度,以后在淮北發展更有底氣了。”王吉斌說。
“訪企入村”的服務觸角不僅覆蓋工業企業,更延伸至鄉村田野。鄉村振興,產業為基;產業發展,農田為本。在淮北的鄉村田野間,“訪企入村”行動更深入農業經營主體,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把農民的“憂心事”變成“舒心事”,讓“糧袋子”更穩、“錢袋子”更鼓。
秋收時節,濉溪縣百善鎮青衛村的成睿家庭農場里一片豐收景象:金黃的玉米顆粒飽滿,大型收割機在田間穿梭,滿載糧食的貨車駛向倉儲基地。“今年收成比去年好!以前旱的時候澆不上水,澇的時候排不出水;現在旱了有井澆,澇了有溝排,省心又省力!”農場負責人王俊良站在田埂上,看著眼前的豐收場景,臉上滿是笑容。
王俊良的喜悅,源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落地。成睿家庭農場是青衛村的重點農業經營主體,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但在項目建設前,農場的農田基礎設施薄弱:部分地塊澆不上水;排水溝渠狹窄且堵塞嚴重,雨季一到就積水內澇;田間道路坑洼不平,收割機、運輸車難以通行。
百善鎮干部在“訪企入村”走訪時,了解到成睿家庭農場及周邊農戶的“種地難題”后,立即行動。經過實地調研,成睿家庭農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新建高標準農田1000畝,開挖排澇溝渠2.611公里,新修水泥機耕路0.545公里,新打深水井7眼,配套建設橋梁1座、涵管閘2座、矩形引水渠1座,還對1000畝農田進行有機肥播撒,改良土壤肥力。
如今,走進成睿家庭農場的高標準農田,一眼望去盡是規整的田塊、筆直的溝渠、平坦的道路。“以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靠‘設施’吃飯,旱澇保收心里踏實!”王俊良說。
“‘訪企入村’不是一陣風,而是要形成長效機制,讓‘問題清單’動態清零,讓‘發展清單’不斷擴容。”我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干部下沉常態化、服務精準化、成效可視化,讓企業發展有信心、群眾生活更幸福,以“問題清單”的“減法”換取“發展活力”的“加法”,繪就淮北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圖景。
記者 陳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