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街巷里,快遞車穿梭不息;夜幕的霓虹下,網約車點亮歸途。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是城市運轉的“毛細血管”,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既是民生關切,更是城市溫度的彰顯。
近年來,淮北市總工會以“娘家人”的擔當,聚焦組織覆蓋、精準服務、成長賦能、協商維權等核心環節,系統謀劃、精準施策,推動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走深走實,交出了一份有力度、有溫度、有高度的民生答卷。
筑牢組織根基,讓新業態勞動者“有家可依”
“掃碼就能入會,不用跑現場,太方便了!”近日,外賣騎手王師傅通過手機小程序完成入會登記,成為市新就業形態工會會員中的一員。
為打破新業態勞動者“分散化、流動性強”的組織覆蓋難題,市總工會深入實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工作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攻堅貨運物流、網約車、快遞等五大行業,推動工會組織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2家市級新就業形態行業工會聯合會,發展會員4.3萬人,其中2.8萬名會員通過網上平臺完成錄入,一張覆蓋廣泛、服務便捷的工會組織網絡,為權益保障筑牢了堅實基礎。
精準滴灌關愛,讓服務“暖”到心坎里
“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手機能充電”,如今在淮北城區,這樣的工會驛站、司機之家已成為新業態勞動者的“暖心港灣”。
針對勞動者急難愁盼問題,市總工會將服務陣地建設納入市民生實事,牽頭建成各類服務站點600余家,構建起城區“十五分鐘服務圈”,切實解決了戶外勞動者的后顧之憂。
不僅如此,“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的“四季關愛”行動更讓暖意持續升溫:新業態專場招聘會提供崗位近2000個,高溫季免費發放飲用水10萬余瓶,幫扶2名困難職工子女就學,慰問125戶困難家庭,贈送5000份互助保障,組織884人次免費體檢、近70人次療休養……
一系列精準化、常態化的關愛舉措,讓新業態勞動者切實感受到工會“娘家人”的溫暖,贏得了廣泛好評。
搭建成長舞臺,讓職業價值“亮出來”
“沒想到,外賣小哥也能拿大獎!”在第八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安徽省網約配送員選拔賽中,淮北選手斬獲個人、團體雙第一,這樣的成績讓更多新業態勞動者看到了職業發展的希望。
為破解新業態勞動者職業穩定性不足、認同感弱化等問題,市總工會主動搭建成長平臺,連續舉辦貨運駕駛員、外賣送餐員等多項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以賽提能。
同時,加大先進選樹力度,先后推薦3名全國“最美貨車司機”、3名省級勞動模范,評選40名市級新業態“最美勞動者”,讓新業態勞動者從“幕后”走向“臺前”。這份職業認同與社會認可,不僅激發了勞動者的干事熱情,更悄然改變著社會對新業態職業價值的傳統認知,為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深化集體協商,讓勞動關系“更和諧”
“工資有保障、權益有說法,干活更安心了!”近日,淮北網約車行業集體合同正式簽訂,3320名網約車司機的權益得到了明確保障。
為推動權益保障制度化、規范化,市總工會聯合人社、工商聯開展集體協商“春季要約”行動,針對不同平臺企業特點精準施策:對滴滴淮北代理商單獨開展協商,對365約車等8家平臺企業組織聯合協商,形成示范文本后開展行業二次協商,最終經職工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確保協商實效。
此外,舉辦集體協商技能競賽提升專業能力,今年以來,已推動簽訂4份新業態行業集體合同,覆蓋46家企業,以制度創新為新業態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保駕護航。
凝聚維權合力,讓合法權益“有兜底”
“12351熱線真管用,幫我們追回了欠薪!”此前,149名新業態勞動者通過職工維權熱線,成功追回欠薪158.6萬元。
為筑牢權益保障“防護網”,市總工會整合資源,組建律師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團,提供常態化免費法律咨詢;創新工會勞動法律監督“一函兩書”工作機制,針對欠薪、高溫勞動保護等焦點問題,發出提示函、意見書和建議書1779件次,化解重大疑難糾紛9起,相關經驗入選全國工會創新工作案例。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建設職工法律服務一站式中心,創新“1+N”法律援助模式,聯動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在工會陣地設立勞動法庭、仲裁庭,累計聯合調解案件46個、開庭審理22場,以法治力量為新業態勞動者撐起“保護傘”。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關乎民生福祉,關乎城市發展。市總工會將持續補短板、優機制、強服務,不斷提升新業態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建設更高質量的幸福淮北貢獻工會力量。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趙莎莎
攝影記者 梅月 通訊員 張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