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皖北的石質山地,曾因其生態脆弱、立地條件差而被視為“非宜林地”。然而,在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上,淮北人民以當代“愚公”之志,憑借“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壯苗栽植、多級提水、培大土堆、覆蓋地膜、修魚鱗坑”的“七步造林法”,讓20萬畝的石質荒山披上綠裝,創造了生態修復的“綠色奇跡”。
特別是“十四五”以來,全市林業部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深化林長制改革為總牽引,聚焦“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大任務,錨定“上山、歸田、進濕地、強產業”戰略方向,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扎實開展綠美江淮建設,大力實施“二次上山”行動,推動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了從“荒山”到“青山”,并奮力邁向“金山銀山”的華美蝶變。
建章立制拉高標桿
林長制引領林業治理現代化
林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效能的治理體系。“十四五”期間,淮北市將林長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持續深化改革,釋放出強大的制度活力。
高位推動,示范引領立標桿。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垂范,擔任“雙總林長”,通過發布總林長令、開展巡林調研、督辦重點事項,將林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市縣兩級林長履職盡責,采用“四不兩直”、督查督導等方式,深入一線協調解決古樹名木保護、基層隊伍建設、林業產業發展等難題,形成“頭雁”先飛、“群雁”齊追的良好局面。
模式創新,協同共治聚合力。創新構建“林長+檢察長”“林長+河湖長”等“林長+”工作機制,打破了部門壁壘,實現了生態保護從“單打獨斗”到“聯合作戰”的轉變。跨區域協作同樣可圈可點,與徐州市、宿州市建立林長制合作共建機制,定期會商,協同保護毗鄰地區森林生態。同時,通過落實縣級林長履職報告、鎮村級林長述職公示制度,創新“督辦單、提示單、記錄單”“三單”推進機制,使林長制運行更加規范、高效。
效能提升,精準施策強保障。圍繞提升林長履職能力,相繼出臺《關于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通過專題培訓、走訪幫扶等手段,為各級林長“充電賦能”。探索“林長制+林業重點工作”模式,創新“一單一函一檢查”制度,建立林長領辦督辦清單,將林木管護、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關鍵任務壓實到人、落實到位。
宣傳引導,氛圍營造潤無聲。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各級媒體平臺,每年在《淮北日報》刊登多個宣傳專版,制作《青山綠水共為鄰》等專題片,廣泛宣傳林長制改革成效和林業戰線的生動實踐,營造了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林業建設的濃厚氛圍。
法治護航筑牢底線
森林生態屏障日益鞏固
保護森林資源,就是保護發展的根基。淮北市堅持依法護綠,構筑起堅實的森林生態安全屏障。
重拳出擊,守護綠色家園。成立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領導小組,持續開展森林督查、毀林專項行動,對問題圖斑嚴格自查、審查,狠抓案件整改,始終保持對涉林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有效震懾了不法分子。
系統保護,守護“城市之腎”。成立市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配備專職人員,強化機構隊伍。落實濕地分級管理和名錄制度,對全市濕地進行系統性保護。常態化開展濕地生態環境問題排查,目前擁有安徽中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和安徽濉溪鳳棲湖省級濕地公園(試點)2處省級重要濕地,全市濕地保護率高達56.7%,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恢復。
關愛生命,促進和諧共生。建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制度,開展“清風”等專項行動。發布禁獵區和禁獵期通告,成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設立省級監測站,建立“放歸”機制,年均救助野生動物超百只,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與呵護。
匠心獨運,傳承古樹文化。對全市2412株古樹名木(含后備資源)實行“一樹一策”精準保護和專人管護。創新思路,委托專業團隊統一運營管理古樹資源,開展古樹認養活動,將養護責任與體驗研學、果實采摘等權益相結合,讓古樹“活”起來,文化傳下去。2023年,淮北市明清石榴園古樹群榮獲全國首批“100個最美古樹群”稱號,成為淮北生態文化的亮麗名片。
科學增綠提質增效
國土綠化邁向高質量發展
面對石質山造林的世界性難題,淮北市堅持科技引領,精準施策,推動國土綠化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任務攻堅,綠化成果豐碩。“十四五”期間,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9072.72畝、封山育林16199.8畝、退化林修復31053.4畝、森林撫育55228.6畝,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綠化成績單。
綠美引領,城鄉面貌煥新。以《淮北市綠美江淮行動實施方案》為藍圖,大力推進綠美鎮村、河湖、校園等十大行動。累計創建省級森林城市3個、省級森林城鎮18個、省級森林村莊198個以及綠美鄉鎮2個、綠美村莊6個,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二次上山,荒山再披錦繡。出臺《淮北市國土綠化“二次上山”規劃暨綠水青山2.0版(2023—2028年)》,實施“每年5萬株黃櫨”計劃,推進皖北川藏線四季景觀提升、森林質量提升等項目,累計栽植黃櫨、烏桕等彩葉苗木20萬余株,為昔日的荒山增添斑斕色彩,配套建設的防火步道、消防設施同步完善。
碳匯探路,變現生態價值。前瞻性布局林業碳匯,編制工作方案,出臺《淮北林業碳票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構建起開發交易與應用體系。在全省率先發行首張市級林業碳票,建立碳匯林基地。積極探索“碳票+生態司法”“碳票+義務植樹”“碳票+金融”等創新模式,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開辟了新路徑。
精細管綠防患未然
林業資源安全網越織越密
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需要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
要素保障,服務發展大局。淮北市持續優化林地占用審批流程,壓縮時限,有力保障高鐵西站等重點項目用地需求,林地報批案例入選全市最快審批典型案例。嚴格落實林地“占補平衡”,建成220.15公頃的林地儲備庫,為未來發展留足了生態空間。
蟲口奪綠,守護森林健康。落實防治責任制,健全監測網絡。創新采用“無人機+地面防治”模式,對美國白蛾、草履蚧等實施“靶向治療”,防治效率和質量顯著提升。主動張貼十萬張黃板防治白粉虱,展現了精細化管護水平。
防火護林,筑牢安全底線。加強網格化管理,180名護林員化身網格員,動態監控火險。投資1200萬元建設智慧林業工程,建成26個森林防火“天眼”監控,實現林火監控廣覆蓋。加強林火阻隔系統建設,及時更新防火物資,多措并舉開展宣傳。近年來,未發生較大及以上森林火災,守護了森林資源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執法創新,破解治理難題。成立林業綜合行政執法領導小組,加強部門聯動,健全行刑銜接機制,有效應對森林公安轉隸后的執法挑戰。探索“碳票+生態司法”模式,破解了補植復綠“執行難”問題,實現生態效益與司法效果的統一。
高效用綠產業富民
綠水青山淌出金色效益
讓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是林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龍頭引領,培育產業標桿。淮北市積極培育各類林業經營主體,現有省級現代化林業示范區、龍頭企業、合作社、森林康養基地等40家。烈山區榴園森林康養基地獲評省級基地,示范效應顯著。
林旅融合,激活綠色經濟。依托林業和生態資源優勢,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以“林長+黨建”“林長+支部+合作社”為引領,形成了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森林康養、鄉村旅游于一體的融合發展模式,帶動了石榴、笆斗杏、靈棗等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打造以相山國家森林公園、龍脊天路及中湖、南湖等采煤沉陷區濕地為主體的綜合生態旅游景觀,形成了生態旅游熱潮。
政策賦能,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完善財政獎補政策。制定聯系幫扶方案,成立8個工作組對口幫扶30余家林業企業。積極組織企業參加苗木花卉交易大會,助力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
林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淮北市持續深化林業改革,為林業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產權改革,釋放林地潛能。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放活林地經營權,引導林權流轉,推廣“政府+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使榴園村、梧桐村等地的山場實現集約化經營,“小園”變“大園”,提升了規模效益。
綠色金融,注入資金活水。持續推廣林權抵押貸款和“五綠興林·勸耕貸”等金融產品,將林企納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對象。創新生態護林員意外險、古樹名木保險等險種。成功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80萬元、林業碳票質押貸款10萬元,承辦省級公益林保險3.21萬畝,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
科技賦能,插上智慧翅膀。建立健全林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定點聯系服務林長責任區、示范區和企業。開展科技強林行動,組建課題組送技上門。加強與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成立技術服務團隊,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培養新型林農,讓林業科技真正成為興林富民的“金鑰匙”。
展望“十五五”續寫新華章
邁向林業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淮北市林業部門將繼續以深化林長制改革為引領,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沿著“十四五”打下的堅實基礎,科學謀劃和實施“十五五”林業發展新篇章。
——在科學綠化上再發力。嚴格落實《淮北市國土綠化“二次上山”規劃暨綠水青山2.0版總體規劃(2023—2028年)》,精準提升石質山森林質量和景觀效果,加強森林、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按照“一年啟動、三年改觀、五年完成”的思路,力爭到2030年,實現成熟期楊樹更新95%以上,全市森林景觀生態明顯改善,森林病蟲害明顯減輕,楊樹飄絮問題有效緩解。
——在生態價值實現上求突破。加強淮北林業碳票與省級碳票體系的對接互認,拓展碳票在省內乃至更廣范圍的適用場景。積極探索“碳票+”多元化實現路徑,深化在生態司法、義務植樹、金融信貸等領域的創新應用,讓林業碳匯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在資源保護上守底線。進一步壓實各級林長和網格員責任,強化自然保護地管理,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筑牢林業生物安全防線。持續加強基層林業隊伍和能力建設,提升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推進標準化基層林業站建設,夯實林業治理的根基。
——在產業發展上促融合。繼續壯大林業產業,深化林旅、林養、林碳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政策服務,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激發林業內生動力,讓綠水青山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惠及全市人民。
曾經的石質荒山,如今已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面向“十五五”,淮北林業人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上,奮力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淮北答卷,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淮北持續貢獻磅礴的綠色力量。
本版配圖由淮北市林業局提供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徐馳 丁春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