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機械巨獸“夔牛雷雷”將神話想象轉化為可觸摸的科技景觀,夔牛天街獲評2025年度“皖美消費”皖北區域十佳場景榜首;濉溪古城與釀酒遺址聯動開發“星聚城·運河千燈夜”項目,把大運河、口子窖的故事融入市井煙火;盤活閑置廠房建設淮海壹號電商產業園,園區企業年產值突破3.5億元,持續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作為全國知名煤炭資源型城市和煤電基地,面對資源枯竭和轉型發展的雙重挑戰,淮北市沒有將廢棄的礦井、廠房視為發展的“包袱”,而是以創新的理念和市場化手段,積極探索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在這座因煤而建、緣煤而興的現代化工業城市,越來越多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工業銹帶”蝶變為充滿活力的“生活秀帶”“發展秀帶”,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淮北方案”。
政策資金項目協同發力
守護城市工業記憶
工業遺產并非城市發展的終點,而是轉型跨越的新起點。我市將工業遺產保護提升至戰略高度,通過政策、資金、項目三輪驅動,系統推進保護利用工作。
在政策層面,先后出臺《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打造“生活秀帶”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打造“長三角地區工業旅游優選地”目標,按照“地段、建筑、元素”分類劃定標準,認定礦井、熱電廠等市級工業遺產40處,實施分級精細管理,最大限度保留工業歷史風貌。
在資金保障方面,我市把握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各類資金支持,統籌推進獨立工礦區改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閑置廠礦開發利用。完善“專業運營+資本運作”機制,支持市文旅投、皖新投、相山區城投等國資平臺組建聯合體,引入口子酒業、大連博濤、沐春文旅等社會資本近5億元,推行演藝創作階梯分成等靈活機制,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在項目帶動上,我市將工業遺產保護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更新行動,系統推進中心湖帶提升和老電廠片區等工業遺存改造,構建“一帶四區”的發展新格局。口子窖窖池群及釀酒作坊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老電廠工業遺址改造入選全省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典型案例。
功能品質活力多維提升
激活城市更新動能
我市著力拓展“工業+”新業態,讓老舊廠房煥發新生。依托老電廠、雪花啤酒廠舊址等,打造夔牛天街、相山區文創街區等文商旅綜合體,分期建設工業博物館、啤酒博物館、文創藝術中心等多種業態,極大豐富了“吃住行游購娛”體驗。推動濉溪古城與釀酒遺址聯動開發“星聚城·運河千燈夜”項目,導入巡游演藝、非遺民俗、沉浸式光影數字劇場、“七十二坊”主題客棧等新業態,不斷拓展“吃、住、行、游、購、娛”功能,成為吸引人流的新亮點。
在改造過程中,我市著力打造“創意+”改造新場景。堅持“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原則,巧妙融入創意設計。老電廠的冷卻塔、機組廠房、輸煤廊道被改造為演藝空間、博物館、酒店和觀景步道;大型仿生機械巨獸“夔牛雷雷”等互動裝置的設置,進一步提升空間的藝術性與趣味性。
致力于打造“娛樂+”消費新熱點,我市以假日經濟點燃消費活力,發放“煤美與共湖上淮北”文旅消費券40萬元,推出“暢游淮北文旅權益卡”,在夔牛天街舉辦《山海經》主題巡游活動,策劃舉辦“聲動淮海”誰是歌王挑戰賽,推出中國淮北—韓國抱川國際友好城市文化交流等活動,以直觀惠民方式聚集人氣,帶動旅游增收1500萬元。
文化科技人才深度賦能
延續城市特色文脈
為挖掘和傳承工業文化,我市系統梳理閘河煤田開發、“煤電紡酒”發展等歷史脈絡,提煉煤城“燃燒自己、溫暖他人”精神譜系,編纂拍攝《淮北煤礦早期開發與建設》《決勝淮海》《煤城蝶變》等書籍、紀錄片、短劇,開發“一度電的故事”“一滴酒的旅程”等研學課程,打造工業博物館、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特色研學基地,開展“舊時光·老故事”照片征集、重溫煤礦精神“薪火傳家”等活動30余場次,讓工業記憶成為生動的教育素材,展現煤城文化獨特魅力。
科技手段為遺產保護和展示賦能。運用三維掃描、多光譜成像等前沿技術,我市精準記錄工業遺存數據,建設“數字孿生工廠”。利用全息投影、AR交互等技術,用光影重現歷史生產場景,增強參觀的科技感和沉浸感。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我市引進上海風語筑、龍邦設計公司等行業領軍團隊,打造“星聚城·濉溪演藝小鎮”、夔牛天街工業遺產項目。成立文旅新媒體創意工作室,吸納“網絡大V”助力宣傳。推動國金大廈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支持淮北職業技術學院、淮北工業和藝術學校建設大師工作室及創意孵化平臺,培育本土創意人才200余名,為工業遺產的可持續活化利用提供了智力支持。
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
賦能城市永續發展
我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堅持“宜廠則廠、宜園則園、宜綠則綠”的原則,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實現工業遺產與城市發展的同頻共振,匯聚起推動城市發展的強勁動能。
盤活舊空間,培育新經濟。我市因地制宜盤活處置低效工業用地4083畝、閑置廠房25.8萬平方米,培育淮海壹號電商產業園,孵化高嶺土新材料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集“運、儲、配”為一體的零碳智慧物流園和150畝段園萬茂智能制造產業園,引育鋁基高端金屬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企業370家,建成省級及以上企業研發中心、科技創新平臺59家。
依托城市閑置邊角地和零碎工業遺存,我市將工業印記融入日常生活。在公園綠地中巧妙嵌入城市書房、文化展廳、雕塑小品等,建設“淮小翠·口袋公園”43個,在老火車站保留“煤海之子”雕塑,在紡織廠舊址建設滿足科普、文化展示、候學等功能的淮紡園。全市公園綠地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3.14%,位居全省前列。
大力推動生態修復,把工業發展包袱變成綠色發展財富。我市治理修復泉山、花山等廢棄礦山60余座,廢棄采石宕口767.5公頃;投入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資金150多億元,治理沉陷區23萬畝,建設綠金湖、南湖、碳谷湖、乾隆湖等濕地公園,全市沉陷區治理率達54.1%。曾經的生態傷疤變為“綠金”財富,“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城市風貌進一步彰顯。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