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經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批準,淮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自此,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這座因煤而興、向新而行的城市,翻開了法治建設新篇章。截至目前,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出臺16部地方性法規,為破解地方發展難題、增進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
完善機制搭框架推進科學民主依法立法
市人大常委會深刻把握地方立法規律,不斷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以機制創新保障立法質量,讓每一部法規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堅持黨的領導,把準立法“方向標”。嚴格執行重大立法事項向市委請示報告制度,立法規劃、年度計劃、重要立法事項均報請市委審定,立法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分歧、關鍵制度設計及時向市委匯報,確保立法始終體現黨的主張、反映人民意志。在《淮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規定》制定過程中,市委召開會議進行專門研究,明確了“嚴守立法權限”“提升立法質量”等具體要求,切實筑牢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法治支撐。
堅持人大主導,守好立法“質量關”。牢牢抓住立項、起草、審議三個關鍵環節,切實發揮人大主導作用。立項環節堅持“急需先立、成熟先立”,優先將優化營商環境、電梯安全、居家養老等群眾呼聲高、發展需求急的項目納入立法計劃;起草環節推行重要法規“雙組長”機制,由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共同牽頭,人大相關工委提前介入,避免法規草案出現“部門化傾向”;審議環節實行“提前送閱+專題審議+意見反饋”機制,提前將法規草案送常委會組成人員研究,安排充足時間開展分組審議,對相關意見建議逐條研究、合理吸收。
堅持依托政府,夯實立法“實踐源”。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一線”優勢,在法規起草、修改過程中與政府部門聯合調研、共同攻關。以制定《淮北市城鎮排水管理條例》為例,市人大常委會與市住建局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住宅小區、商業綜合體、污水處理廠等單位,召開20余場座談會,收集各方面意見超300條,最終在條例中明確了“雨水污水分流”“加強排水管理數字化建設”“強化設施建后管護”等方面制度,有效破解了一系列焦點難題。行使立法權以來,通過與政府部門協同發力,將數十項實踐中成熟的管理經驗、方法轉化為具體條款,讓法規更具執行性、操作性。
堅持各方參與,搭建立法“直通車”。始終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立法工作始終,不斷拓寬群眾參與立法的渠道,探索形成“五維征求意見”工作機制:通過人大、政府官方網站,微信客戶端,以及報紙等媒介向社會公開發布法規草案稿、修改稿,全方位聽取意見建議;邀請人大代表廣泛參與立法調研,法規論證、審議等活動,充分發揮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主體作用;依托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基層立法聯系點,認真收集基層組織和群眾意見,讓民意直達立法機構;與政協機關開展協作,聽取政協委員關于法規的專業意見建議;此外,還通過立法座談等形式,邀請相關單位、行政相對人、社區居民、行業協會負責人直接參與立法討論。通過多種方式廣泛征集各方意見建議,讓立法過程成為“匯集民意、凝聚共識”的過程,確保法規“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聚焦重點強引領以精準立法破解發展難題
市人大常委會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圍繞轉型發展、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重點領域精準立法,用法治手段破解突出問題,讓法規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增進民生福祉的“定心丸”。
立“轉型之法”,為高質量發展護航。緊扣“城市轉型”重點任務,通過立法保障市委重大決策落地落實。《淮北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在全省率先聚焦營商環境立法,從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等方面入手,設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企業信用修復”“跨部門聯合監管”等制度,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供了“硬核”保障。《淮北市綠化條例》立足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明確綠化規劃、建設、管護責任,推動城市建成區森林覆蓋率超過40%。《淮北市愛國衛生條例》將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固化為法規制度,以法治方式推進“健康淮北”建設,助力創建“國家衛生城市”。
立“民生之法”,為群眾幸福“加碼”。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用立法織密民生保障網。針對電梯安全隱患,出臺《淮北市電梯安全條例》,明確“使用單位首責、維保單位盡責、監管部門追責”機制,條例實施后,我市電梯事故率有效下降,應急救援效率明顯提升。關注居家養老難題,制定《淮北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規定了“政府應當按照要求建設養老服務中心”“促進村(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錯位發展”等務實舉措,推動全市建成22家嵌入式養老機構,覆蓋105個社區(村),惠及15萬余名老人,用法治力量守護了最美“夕陽紅”。圍繞建筑裝飾裝修過程中的焦點問題,出臺《淮北市建筑裝飾裝修管理條例》,規范裝修流程、明確責任主體,促進有效減少“裝修擾民、破壞結構”等現象,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治理之法”,為城市現代化助力。直面社會治理難點,以立法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淮北市城鄉規劃條例》細化規劃審批、實施、監督流程,破解“規劃執行難、變更亂”問題。《淮北市戶外廣告和牌匾標識管理條例》規范廣告設置、維護,讓城市“天際線”更加整潔。《淮北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明確電動自行車“分類銷售、登記上牌、規范通行”全鏈條管理,用法規勒住了電動車這一“脫韁的野馬”。《淮北市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條例》聚焦物業管理中的業主大會組建難、決策難,物業企業服務質量不高,物業矛盾糾紛較多等難點問題,優化頂層制度設計、明確各方權利義務,積極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以法治手段推動城市治理從“粗放”向“精細”有效轉變。
區域協同促共贏開啟立法協作“新范式”
作為淮海經濟區重要成員,市人大常委會主動打破行政區劃限制,以區域立法協作為抓手,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區域協同發展保駕護航。
承辦聯席會議,搭建區域“交流橋梁”。高質量承辦第二屆淮海經濟區立法協作聯席會議,倡導并簽署《淮海經濟區立法協作淮北倡議》,提出以旅游立法項目為載體,探索通過雙邊或者多邊協作方式,進一步加強交流、凝聚共識,促進區域相關地市在支持文旅產業發展、旅游線路開發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簽署《關于成立淮海經濟區立法研究院的協議》,以立法研究院為平臺,進一步加強淮海經濟區立法協作,積極探索與研究淮海經濟區地方立法規律,形成地方立法研究體系,切實提高區域立法研究水平和立法質量。
協同旅游立法,激活區域“文旅紐帶”。根據《淮海經濟區立法協作框架協議》和《淮海經濟區立法協作淮北倡議》,區域城市圍繞“旅游促進”立法項目一起出點子、想辦法。2023年,《淮北市旅游促進條例》順利出臺,規定政府應當推動淮海經濟區等區域內城市的旅游合作,加強區域性客源互送、宣傳推廣、信息共享、市場監管等協同。與此同時,淮海經濟區內的菏澤市、連云港市、宿遷市、徐州市等地也圍繞文化旅游促進工作出臺了相關法規,為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匯聚了各方立法智慧。
共護紅色資源,傳承區域“精神基因”。聯合商丘、宿州、臨沂、徐州等市開展“淮海戰役紅色資源保護”協同立法。各市人大圍繞法規篇章結構、主要內容、協同重點等深入研討、交換意見,均在法規中單設“區域協同”一章,明確建立淮海戰役紅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進一步強調共同開展理論研究、館際交流、文藝創作,并在組建淮海戰役紅色教育聯盟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2025年7月1日,四省五市制定的淮海戰役紅色資源保護地方性法規已經同步施行,必將促進更好地將淮海戰役精神發揚光大。
十年立法路,一步一印記。我市地方立法從“起步探索”到“提質增效”,從“單點突破”到“體系構建”,持續不斷為淮北這座城市發展注入法治動能。站在新的起點,市人大常委會將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推動地方立法工作再上新臺階,全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美好淮北建設保駕護航,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地方立法的嶄新畫卷。
■通訊員吳啟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