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潮涌,才聚相城。10月16日,第二個“淮北人才日”來臨之際,“邀您一起·博創未來”百名博士淮北行活動啟幕。來自中國礦業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的百名博士齊聚淮北,深入企業車間與科研平臺,圍繞材料科學、人工智能、機械裝備等領域開展項目對接?;顒蝇F場,新設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成立,多名博士簽約進站,為淮北產業轉型注入新鮮血液。
聚焦“人才第一資源”,我市緊扣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持續發力,讓智力資源在經濟主戰場精準落地,以人才活力厚植發展動能,為城市向上突破夯實堅固基座。從更高站位創新人才工作模式、量身定制政策支持,到搭建充足優質的創新空間,淮北正以全方位保障體系構建人才“強磁場”。在這片改革底蘊深厚、創新基因綿長的土地上,人才活力奔涌澎湃。
高位創新的人才工作模式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艱苦的競速賽、耐力賽、接力賽。人才是關鍵變量,改革創新是不二選擇?;幢鄙钪O此道,將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2024年11月13日,全市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市委書記汪華東的講話擲地有聲:“當前,淮北正處在高質量轉型發展的上升期,比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能成就人才?!边@番話道出了淮北求賢若渴的心情。
以城之名,興才愛才?;幢表敻裨O立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動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的“一盤棋”人才工作格局。市委常委會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將招才引智納入各招商載體考核指標,建立“雙述職、雙調度”機制,層層壓實責任。
同時,我市通過設立專屬節日形成更為持久、更具影響的聚才效應,在全省率先以法定形式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淮北人才日”。這既彰顯了淮北重才愛才的誠意,也體現了其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決心。
這種決心,首先轉化為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市級人才政策動態優化升級,始終保持優于周邊地區的優勢,同時配套制定一系列精準化、差異化政策措施。特別是在全國創新推出的“高層次人才儲備金”制度,采取“定期繳存、延期兌付”方式,已為入選人才繳存儲備金3000余萬元,為中小城市留住高層次人才探索了新路徑。
校友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有感情的資源”。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校友工作和校友經濟發展,逐步構建起“以才引才、以才引智、以才引資”的發展新思路。通過推動淮北市第一中學校友會成立、連續舉辦淮北師范大學校友企業家沙龍等,打通校友資智回流渠道,將校友資源轉化為招才引智的獨特優勢。
精準引智的淮北實踐
招才引智工作既要有頂層設計的高度,也要有精準施策的精度。淮北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打響了一場精準引智的攻堅戰。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奔赴中國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知名高校,對接優質創新資源;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人才集聚地成功舉辦一系列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搭建起淮北與先發地區的人才交流橋梁。
在粵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氫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與中煤科工集團淮北爆破技術研究院的成功簽約。該項目計劃投資3000萬元建設高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中試基地,開創了“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培育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的產才融合新模式。
“個人成長得益于家鄉培養,如今,我更要帶著技術、項目回歸,讓成果在家鄉落地生根!”公司創始人、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李瑞宇的感言,道出了眾多淮北籍人才的心聲。
創新要素的生命力在于精準匹配,淮北招引人才不“唯帽子”“拼頭銜”,核心立足點是匹配產業需求。
今年3月,我市組織30家重點企業走進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招賢納士;與安徽理工大學簽署協議,深化能源安全、煤礦智能化等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截至目前,已建立10個在外人才工作站,選聘30名雙招雙引大使,累計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252項,成功引進12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地創新創業。
金融人才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金融創新發展、識別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我市以“金融人才淮北行”專場活動為抓手,精準鏈接資本與產業。活動實現121個項目、總投資412億元的集中推介,促成120億元的合作意向,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內育體系同步夯實。我市系統構建本土人才梯次培養機制,通過實施“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覆蓋8大領域、6類人才項目,首批即遴選支持47名個人和18個團隊。通過12個部門協同發力,健全選拔培養鏈條,為人才脫穎而出厚植沃土。這套精準組合拳成效顯著,2024年淮北榮獲省科技獎9項,獲獎總數位列全省第三,人才引擎正為高質量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平臺聚才的倍增效應
平臺載體的能級,決定著人才發展的空間。淮北的人才工作正經歷一場從“單點引才”到“生態聚才”的深刻變革。這座城市致力于構建多層次、寬領域、有活力的平臺體系,以高能級載體支撐人才發展,以全周期服務滋養創新活力,讓“人才磁場”效應持續釋放。
答好“創新之問”是新時代賦予的發展命題。
不久前,在我市回答“創新之問”調研座談會(科技創新工業發展專題)上,淮北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高層次人才李峰建言:“我們要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等平臺,以項目為載體,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更多科技成果在淮轉化落地?!?/p>
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自2024年揭牌運行以來,成效顯著。該院聚焦企業技術攻關需求,推動26家企業立項37個校企合作項目,招收碩博研究生126人。2025年,組織研究生深入中芬礦山機器等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推動濃縮機智能化研發等項目落地,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同時,我市高標準建設市科創中心,組建市科技產業投資集團,建成安徽省鋁基新材料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綠色化工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中國礦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等優質服務機構,在上海、南京等地設立“人才飛地”,構建起“本地平臺+飛地資源”聯動互補的創新格局。目前,全市已擁有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后工作站26個等150余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以及9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周期支持。
在產教融合方面,淮北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化工合成材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淮北煤電技師學院獲批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創新推行“新八級工”制度,累計38人獲得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相關經驗獲中組部推廣。此外,我市牽頭成立市人才發展聯盟,整合高校、企業、金融機構等資源,建立定期會商、合作共享機制,系統激發市域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近悅遠來的生態優化
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淮北深知,人才競爭的本質是發展生態的競爭。這座城市正全力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蓬勃氣象,讓人才活力如泉涌奔流。
“‘淮北人才日’的設立,是這座城市向英才發出的最深摯邀約。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儀式感,在全社會播撒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種子。”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才工作局局長許秀霞說。
這份誠意化為實際行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為全市首批四百余個博士家庭、九個博士村授牌,提升人才的榮譽感;建立淮北人才資源庫,廣泛整合市內外人才資源信息,實行政策扶持、編制保障、資源配置“三個優先”。
在要素保障方面,研究制定《淮北市人才發展基金管理使用辦法》,進一步擴大人才資金來源渠道,建立起多元化人才投入保障機制;設置2000萬“人才貸”風險補償資金,分批次向全市金融機構推送609家人才創業類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累計發放信用貸款5.5億元;建成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在市縣園區設立人才服務專窗,并在“皖事通”APP開通“網惠淮才”服務專區,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
在服務保障方面,我市建立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市委常委帶頭聯系企業家和優秀人才,及時解決創新創業中的實際問題;在全省率先落實高層次人才醫療保健制度,出臺子女入學、人才公寓等專項政策,建成人才公寓3000余套。特別是創新建設全省首個青年人才驛站,為青年人才提供短期免費住宿和就業指導,這一暖心舉措已入選國家部委創新案例。通過完善人才工作、生活等服務事項,我市構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務生態體系,全力打造“人才無憂之地、人才活力之城”。
10月15日,位于市科創中心大數據辦公樓的安徽硅硯人工智能基礎資源技術有限公司內,一場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新員工入職儀式正在舉行。百余名朝氣蓬勃的新面孔中,既有從五湖四海奔赴淮北的追夢人,也有學成歸來、心懷桑梓的“歸雁”青年。現場氣氛熱烈,當“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創AI未來、智能未來、美好未來,加油淮北!”的青春誓言響起時,全場掌聲雷動。這場入職儀式,是青春夢想與城市未來的雙向奔赴。
人才為城市注入最活躍的創新因子。先進技術成果的轉化,直接推動淮北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青年學子的涌入,為城市儲備了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各類人才的集聚,催生著新的思想、技術和業態,提升著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濟濟多士,人才蔚起。今日的淮北,優勢產業蓄勢待發、未來產業布局謀篇定向、高能級平臺涵養著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信心。當一座城市能提供成長的沃土、事業的機遇和宜居的環境,它便自然擁有了強大的“虹吸效應”。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魏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