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里的“新質生產力”長啥樣,淮北這個農場給出了答案。
金秋十月,濉溪縣五鋪農場大豆試驗基地里豆莢飽滿,迎來豐收,科研人員正在收割、脫粒。作為與中國農業大學的合作項目,基地對30個品種進行八項試驗,通過集成綠色高產技術,探索單產提升的可行方案。市農業農村局聯動外部資源、引育專業人才,以技術突破驅動農業產業升級,將這片40畝的試驗田成功打造成一個產學研融合的示范平臺,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錨定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以“筑巢引鳳、育才有方、用才有力”為主線,通過“平臺搭載體、項目聚智力、典型作示范”,將人才建設成效轉化為現代農業發展實效,每一項突破背后都有清晰的人才足跡。
引才搭“橋梁”,成果落地促發展
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市農業農村局以項目為紐帶,推動外部智力資源精準對接淮北本地產業。目前已在糧食作物、肉牛、特色果蔬等領域柔性引進6個專家團隊,每支團隊均與具體產業需求緊密掛鉤。
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的葡萄產業項目,雙方共建了省內規模最大的葡萄種質資源圃。交大育種專家每年駐淮指導超過四次,帶動本地15名農技人員開展“抗逆葡萄品種選育”,已篩選出2個適宜淮北氣候的品種,在相山區推廣200畝,幫助農戶實現畝均增收3000元。與此同時,與徐州市農科院的合作也取得實效,引進甘薯新品種22個,依托“淮優”甘薯協會推廣種植1萬畝。徐州專家累計來淮技術指導28次,培訓本地種植能手300余人,推動“徐薯32”等品種成為農戶增收的新利器。2024年以來,全市累計組織專家調研培訓60余次,開展人才交流活動1200余人次,有效將“外智”轉化為本土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育才強“根基”,本土人才挑大梁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聚焦“讓更多本地人懂技術、能創業”,市農業農村局構建分層培育體系,讓本土人才成長有路徑、干事有底氣:舉辦農業技能培訓班80余期,培訓5800余人次,280余名基層農技人員包村聯戶,覆蓋270余個行政村、1400余戶科技示范戶;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超9000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87人,帶動3萬余戶農戶;2025年新培育的1342名高素質農民中,86人參與甘薯示范基地管護、52人加入新農人協會直播團隊,12人通過“直播銷售員”競賽獲評“淮北新農人之星”,帶動農產品線上銷售額增長20%。
“既要厚植情懷,更要靠制度激勵”,通過強化激勵約束,讓專家人才“有為者有位、實干者得實惠”。近兩年評選高、中、初級鄉村振興人才323人并發放補貼,認定省級鄉村工匠名師29名、市縣級499名,這些工匠領辦經營主體30個,帶動1483人就業,讓“土專家”“田秀才”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平臺建“舞臺”,人才攻堅出成果
針對農業科研力量分散問題,市農業農村局先謀平臺、再聚人才。2022年5月淮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揭牌后,迅速聯動成立安徽省農科院淮北分院、淮北市農科院濉溪分院,構建“一體支撐、多元協同”科研體系,更推動市農科院獲批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攻關陣地。
人才賦能的成果已然顯現。2023年2月,殷宗俊教授團隊牽頭,整合省內5名畜禽育種專家、10名本地技術骨干,在安徽大自然種豬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定遠豬體細胞克隆實驗——不僅讓安徽全面掌握地方豬遺傳資源體細胞凍存技術,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更同步培養出3名本地青年育種人才,其中2人已成長為企業技術帶頭人。
2024年,市農科院再與徐州市農科院共建省際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雙方每年互派科技干部交流學習,已聯合選育甘薯新品種3個、小麥品種2個,在淮北共建的3個示范基地推廣面積超8000畝,帶動150戶農戶畝均增收800元,實現“人才協同”到“產業增效”的閉環。
典型作“標桿”,人才效應再放大
在淮北的田野上,一批人才典型正釋放“頭雁效應”——小麥育種專家周素英扎根基層36載,帶領10名青年團隊選育“濉1216”等多抗新品種,推廣面積超3000萬畝,帶動農民增收25億元,團隊中3人成長為市級農業科技骨干;“皖美村支書”劉超依托柳豐種業,建立“專家+帶頭人+農戶”培養鏈,年培訓種糧能手200余人,30人成為家庭農場主,帶動道口村從“貧困村”蛻變為“示范村”;沈愛杰通過產學研平臺培養50名種養技術骨干,20人返鄉創辦家庭農場,以“小雞蛋”“黃桃子”帶動500戶農戶增收。
在田間地頭、養殖場區、基層一線,專家人才正書寫服務“三農”促振興的生動篇章。展望未來,市農業農村局將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更優平臺、更實項目、更暖服務集聚人才,讓更多農業人才扎根田野、建功鄉村,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譜寫新篇。
記者 閆肅
通訊員 任輝 魏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