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我市各大景區熱鬧非凡,處處洋溢著歡樂的節日氛圍。濉溪古城、朔西湖景區等地人頭攢動,文旅消費供需兩旺。據統計,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80.2萬人次,游客總花費10.7億元。其中,濉溪古城內的《運河千燈夜》夜游項目表現尤為突出,共接待游客62.4萬人次,成為我市文旅消費的“亮點”。這份成績單,不僅印證了假日文旅市場的旺盛活力,更折射出當下文旅消費的深刻轉變——從走馬觀花式“看景”到深度沉浸式“入畫”,游客對文旅體驗的需求正朝著更高品質、更富內涵的方向升級。
暮色降臨,音樂響起,濉溪古城千萬盞燈光亮起,大型實景演出《運河千燈夜》如約而至。遠道而來的游客一邊觀看演出,一邊參與互動,沉浸式體驗千年運河文化。濉溪星聚城《運河千燈夜》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以創新演藝形式構建“文旅+演藝+體驗”新模式,生動再現大運河沿線的民俗風情。
現如今,像這樣的“沉浸式體驗”已不再是個例,逐漸成為文旅消費的主流趨勢。游客的心態早已從“到此一游”轉變為“深度參與”,不再滿足于在景點前拍照打卡、匆匆逛完景區就離開,而是渴望走進當地的文化肌理,融入生活場景,獲得有溫度、有記憶點的體驗。就像有游客在體驗《運河千燈夜》后所說:“以前逛古城,走一圈、拍幾張照就結束了,這次跟著演出了解了運河的故事,感覺真正‘走進’了這座城。”這種需求的轉變,也讓文旅市場的競爭邏輯發生變化:游客不再只關注“有沒有”新景點、新項目,更在意體驗“優不優”、文化內涵“厚不厚”,那些能帶來情感共鳴、文化認同的產品,越來越受青睞。
沉浸式演出為何能持續吸引游客,關鍵在于它打破了傳統文旅體驗的“單向輸出”,構建了“雙向互動”的場景。過去,景區的文化展示多是靜態的展板、雕塑,游客只能被動觀看;而現在的沉浸式項目,讓游客聽得見、看得到、摸得著,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這些沉浸式體驗滿足了人們對“真實感”“參與感”的追求,讓文旅體驗立體、生動。
當然,文旅消費從“打卡”到“沉浸”的轉變,既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體現,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沉浸式”項目都能成功。真正優質的沉浸式文旅項目,必然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試想,若《運河千燈夜》沒有千年運河文化作為內核,再炫酷的燈光秀也不過是缺乏靈魂的“空殼”。因此,文旅行業在順應消費新風向的同時,要深入挖掘本地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民俗風情,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化IP”,讓項目有“根”可尋。(陳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