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安徽大學校園內,淮北市2025年秋季“招才引智高校行”專場招聘會氣氛熱烈。淮北礦業、皖北煤電、口子酒業等重點企業攜千個優質崗位進場攬才,吸引了眾多學子駐足咨詢。活動不僅吸引大量求職者踴躍投遞簡歷,還通過直播帶崗收獲數萬點贊,成為我市持續強化人才招引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部署,在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上持續發力,為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構筑了堅實的人才支撐。截至目前,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15.3萬人;高技能人才11.91萬人,超過技能人才總量的30%。
精準施策,構建人才集聚“強磁場”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市人社局加強部門協同配合,持續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在皖北地區率先出臺《淮北市博士創新實踐基地管理暫行辦法》、發布急需緊缺人才目錄、落實“人才政策20條”等舉措,真金白銀厚待人才。2023年以來,已累計兌現人才補貼3400萬元,新增參保大專以上學歷人員3.3萬人。
招才引智活動精準高效。2022年至今,全市已舉辦各類“高校行”招聘活動81場,參與企事業單位2448家次,提供崗位超6萬個,達成就業意向8391人。市政府與中國礦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簽署戰略協議,并在安徽大學等10所高校設立“人才工作站”,拓寬了常態化引才渠道。
精耕細作,鋪設人才成長“快車道”
技能人才是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石。在人才培養方面,市人社局堅持分類指導、雙向發力,不斷夯實人才根基。一方面,持續壯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每年通過職稱評審、資格考試等渠道新增7000余人次,為產業發展注入持續動能;另一方面,開展鄉村振興人才評選,挖掘選拔出300余名扎根一線的“土專家”“田秀才”,有效激活鄉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城鄉人才協同發展。
為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我市持續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在全省率先貫通“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已評出12名特級技師和3名首席技師。通過深化職業技能競賽改革,每年舉辦市級競賽約15場,并以“以賽代評”方式助力約650名優勝選手直接晉升技能等級。今年以來,淮北市選手在省級大賽中表現亮眼,參賽及獲獎人數均創歷史新高。
暢通渠道,搭建人才施展“大舞臺”
新征程賦予新使命,新任務呼喚新動能。市人社局積極構筑人才發展高地,以優質平臺匯聚高端智力。全市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創新實踐基地45家,以及省級人力資源產業園、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載體,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
圍繞礦山開采、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我市四大主導產業,博士后人才聚焦產業需求開展攻關,在站期間已發表核心期刊論文64篇,獲發明專利60余項,科技成果轉化新增產值達16.5億元。張慧君、王浩戎博士分別在國家級“揭榜領題”大賽中斬獲銀獎、銅獎,彰顯了產學研融合的顯著成效。
在體制機制方面,我市持續優化事業單位崗位管理,試點“定向評價、定向使用”職稱評聘政策,打破人才晉升“天花板”,充分激發專業技術人才的創新活力。
用心用情,營造近悅遠來“好生態”
市人社局始終將優化人才服務作為打通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抓手,著力提升人才的歸屬感和滿意度。積極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在各級社會保障服務大廳設立人才綜合服務窗口,同步在“皖事通”APP平臺打造“網惠淮才”線上服務專區,實現人才政策咨詢、項目申報、待遇兌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為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化的服務體驗。
在完善高層次人才服務機制方面,我市扎實開展人才分類認定工作,已精準認定B、C、D、E類人才共計8909人,為各類人才享受相應待遇提供了精準依據。同時,不斷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設立海歸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助力更多優秀人才突破職稱晉升瓶頸。
從實驗室的徹夜燈火到工廠車間的精益求精,從數字經濟的云端探索到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每一位人才的奮斗,都在鑄就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我市首位“大國工匠”王忠才,28年堅守井下,總結出“六步故障處理法”,為企業創造近億元效益;從普通礦工成長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楊杰,憑借刻苦鉆研獲92項國家專利,創辦的“楊杰講堂”培訓技能人才超6000人;博士后張慧君帶領團隊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培育的瓜菜新品種推廣面積66萬余畝,帶動產值近30億元……有機制的保障、平臺的托舉,無數專業技術人才正奔赴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一線,奮力書寫新時代的淮北答卷。
■記者于曉
通訊員范猛魏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