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淮北人才日”設立以來,每年10月17日這個寓意“邀您一起”的特殊日子,都在傳遞著這座城市尊才、愛才、盼才的深厚情誼。在2025年“淮北人才日”到來之際,《淮北日報》推出“滿淮夢想邀您一起”專欄,帶領讀者深入了解淮北在人才引進、培養、服務等方面的創新舉措與豐碩成果,見證人才與城市相互賦能、共同成長的動人篇章。我們熱忱期待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淮北,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施展才華、實現價值,攜手書寫“才聚淮北、共創未來”的嶄新畫卷。
今年5月,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迎來一批特殊學員——淮北市50名科技管理干部。為期五天的科技創新與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班上,學員們系統學習先發地區經驗,交流研討創新實踐?!斑@次培訓拓寬了我們的工作思路,對做好科技人才工作有了更深理解?!币幻麑W員在結業分享中表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歸根結底要靠人才來實現。近年來,市科技局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政策創新、平臺建設、精準服務為抓手,著力構建“引育用服”全鏈條人才工作體系,為淮北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完善政策體系,優化人才發展“生態圈”
市科技局加強科技支撐與人才隊伍建設。牽頭制定《淮北市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淮創新創業實施細則(試行)》《淮北市“人才飛地”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覆蓋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服務全鏈條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為各類科技人才來淮創新創業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
“我們編印的《淮北市科技創新工作手冊》,為人才和企業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和資金支持路徑。”市科技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截至目前,全市累計14個團隊獲批省高層次科技團隊,獲得省級扶持金額4600萬元。
搭建創新平臺,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市科技局著力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全市已建成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57家,包括安徽省陶鋁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安徽省鋁基新材料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這些平臺匯聚了碩士、副高職稱及各類科技人才超500人。
在企業創新培育方面,市科技局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全市現有高新技術企業38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33家。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高質量運行,常態化對接高校院所與科技型企業,兩年來共推動26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項目37項。
精準引才育才,構建人才發展新格局
人才“引”與“養”需同步推進。市科技局堅持精準引才策略,依托今年7月在北京舉辦的淮北在京高層次人才座談會,現場簽約兩個產學研合作項目。近年來,通過深入推進科技招商,已成功引進19個高層次科技團隊落地淮北。
在人才培養方面,市科技局累計選派安徽省“科技副總”30名,認定市級“人才飛地”7個,擁有近50名外地研發人員,實現“研發在外、轉化在淮”。目前,全市共有R&D人員超1.31萬人,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人才支撐。
優化服務保障,營造近悅遠來“暖環境”
堅持科技與人才賦能產業。市科技局加快構建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矩陣,培育了2家省級技術轉移機構,新增多家專業化孵化器,推動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園在淮建設分園,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服務支撐。
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市科技局推進“一行一特色、一市一天使”企業融資對接活動,加大“人才貸”投放力度。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累計發放人才貸5.98億元,發布2025年科技型企業融資“白名單”,入庫企業622家。
產學研合作成果豐碩。今年以來,市科技局推動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實施產學研項目251項,柔性引進一批新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科技人才。組織24家企業參加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展出31件展品,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
突出示范引領,激發人才創新“源動力”
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市涌現出一批優秀科技人才:淮北師范大學曾昕副教授團隊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突破,3項成果轉化創造經濟效益超3000萬元;中煤科工淮北爆破技術研究院陳金華團隊取得國家發明專利35項,榮獲多項省部級科技獎勵;淮北礦業紫朔環境公司王洪明致力于環保技術研發,入選“淮北市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
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科技成果登記507項,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69.6億元,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53.2億元,科技人才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科技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讓各類人才在淮北創業有機會、創新有條件、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淮北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魏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