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在井下摸爬滾打,技術這東西,來不得半點虛的。”9月26日上午,在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的“工匠面對面”活動現場,我市大國工匠王忠才面對臺下熱切的目光,開場白樸實有力,瞬間拉近了與現場觀眾的距離。
這位從普通礦工成長起來的“工匠大師”,用親身經歷講述了平凡崗位上的非凡堅守,為在場職工與青年學子注入奮進力量。
時間回溯到1997年,剛從技校畢業的王忠才踏入淮北礦業集團朱莊礦,成為一名煤礦新人。“第一次下井看到轟鳴的采煤機,既好奇又發怵。”他笑著回憶起入行時的情景。也正是這份對技術的好奇,讓他在井下一線扎下了根。28年間,他白天跟著師傅拆設備、記參數,晚上抱著圖紙啃理論,在各類技術比武中一路突圍,從行業“小白”成長為諸多重量級榮譽加身的技能標桿。
“王師傅,學好采煤機維修有捷徑嗎?”“如何提升專業能力?”現場,青年學子們的提問引發共鳴。對此,王忠才結合自身經歷給出答案:“捷徑就是‘理論+實操’的反復打磨;快速提升專業能力就是多學習、多鉆研。要有‘不服輸、鉆到底’的勁頭。”他坦言,他自創的“采煤機故障排查六步法”,是在80余次技術革新、上百次井下排障中總結而來,“比如判斷液壓系統故障,不光要看壓力值,還要聽聲音、摸溫度,這些都得在現場練出來。”他還特別強調,井下作業容不得獨來獨往,“超前謀劃設備維護,跟團隊打好配合,才能既保效率又保安全。”
就是那股“不服輸、鉆到底”的勁頭,推動他在一次次技術比武中磨礪技能,最終脫穎而出,先后將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等重磅榮譽收入囊中,完成了從行業新人到領軍人才的精彩蛻變。
作為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王忠才的“匠心”更延伸到了履職與傳承中。他帶著一線礦工的心聲建言獻策,推動多項民生與企業發展建議落地;牽頭組建技術攻關團隊,啃下15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其中1項成果斬獲煤炭行業創新二等獎,6項建議入選省級重大合理化項目。“創新不是為了評獎,是為了讓工友們少受累、讓生產更高效。”他說。
活動尾聲,當被問及“匠心的重量”,王忠才摩挲了下雙手,笑著說:“它就藏在每顆擰緊的螺絲里,閃爍在每一次技術突破的自豪中。”28年煤海堅守,他用實干與擔當詮釋了“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新時代工匠精神。他的故事,如同一部深井之下的奮斗史詩,讓現場聽眾深切感受到平凡崗位的堅守與突破,亦可書寫璀璨人生。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楊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