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9月15日下午,聚焦省委“創新之問”,圍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優化營商環境等內容的回答“創新之問”調研座談會(科技創新工業發展專題)舉行。火花四濺的思想,碰撞出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建議探索“外地研發+淮北中試+本地轉化”的模式,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瓶頸;希望政府搭建一體化平臺,包括體制機制、利益分配、研發生態等內容;建議通過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場“創新盛宴”不僅凝聚了創新共識,也明確了實踐方向,為我市科技創新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勁新動能。
近年來,我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工業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書寫著精彩篇章。站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階段,我市聚焦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培育引進中基電池箔、國軒象鋁、銀邦新材料、碳鑫科技等為代表的一批“鏈主”企業,實現了工業領域的華麗蝶變。
戰略引領:構建科技賦能工業新生態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經濟強。
資源枯竭曾是我市工業發展的“攔路虎”,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凸顯。面對挑戰,我市錨定“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國家重要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定位,堅持“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不動搖,將科技創新作為工業轉型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走進臨渙化工園區,廠區高塔林立,管道縱橫交錯。在這里,原材料甲醇、乙醇等實現“變身”,從進入廠區,經過一系列復雜工序,流淌在綿延交織的管道中,最終變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醛等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
目前,園區通過培育壯大先進高分子結構和精細化工材料產業集群,不斷延伸煤焦化產業鏈,形成有機基礎原料、高端專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三大板塊,聚集企業48家,具備年產90萬噸甲醇、60萬噸乙醇、20萬噸純苯、6.23億立方米氫氣等基礎原材料以及丁腈膠乳、醋酸酯等20余類化工產品生產能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著眼于全鏈條賦能企業創新,我市構建“1+N”政策支持體系,出臺《淮北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淮北市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方案》《淮北市推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升級改造開發園區基礎設施,支持創建智能制造工廠、智能制造車間、數字領航企業等,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企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這些政策不是簡單的資金補貼,而是致力于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如今,我市聚力打造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鋁基高端金屬材料及汽車零部件、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嶺土)四大優勢產業,加快構建含金量更高、含新量更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1至7月,全市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9.7%,位居全省第二,展現了工業經濟的強勁韌性和活力。
平臺聚勢: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9月5日,在前期對接的基礎上,江南大學博士生導師、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張榮珍教授一行三人來淮,深入安徽科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展開調研,與企業負責人圍繞產品研發、生產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產學研融合是科技賦能的“加速器”。
在創新融合發展的道路上,我市聚力突破機制壁壘,攜手高校與科研院所協同攻關,加速成果轉化。同步推行“企業出題、政府引導、高校解題、市場驗效”的市校合作機制,常態化開展“高校企業行”“專家企業行”活動,推動創新資源向產業一線集聚。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構建“高校—企業”聯動創新體系,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邁進。
今年1月至8月,與中國礦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17場次,促進校企合作簽約金額近2000萬元。截至目前,全市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252項,協議金額達1.16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6億元。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創新鏈到產業鏈,一批聚焦產業需求、聚力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在我市加速崛起,成為激活區域發展的“強引擎”與“策源地”。
3月18日,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淮北分中心正式揭牌運營,通過植入東部中心的要素體系,構建區域產業創新服務鏈條,培育本土技術轉移專家團隊,為淮北區域內主導產業的升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時隔一個月左右,4月16日,安徽省鋁基新材料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獲省科技廳批準成立,標志著我市在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也成為首批獲省科技廳批準的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
這些高能級平臺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核心支撐,進一步暢通了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的渠道,推動更多研發“青果”在我市落地生根,結出產業發展“甜果”。今年以來,我市新獲批9家省企業研發中心,截至目前全市省級企業研發中心總數達36家,省級以上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總數達57家,同比增長顯著。依托這一創新生態,龍波電氣與北京科技大學合作的“銅鋁復合材料項目”成功落地轉化,為企業開辟新賽道。
環境創新:綜合施策促發展生機勃勃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才能贏得最大發展生機。
“以前公司經常要迎接不同部門的檢查,一年算下來得有十幾次,每次都要準備對應臺賬,后續還要單獨報送整改材料。”7月17日,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安全督察部部長楊勇說,現在實施“綜合查一次”,減輕了企業迎檢負擔,也便于“一次性”將問題整改到位。
今年以來,我市以“綜合查一次”為抓手,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規范監督第三方機構協助入企行政檢查的實施意見》,按照“一部門牽頭、多部門配合”模式,實現由“分頭行動”向“聯合檢查”轉變。合理精簡各項行政審批,深入實施招投標等重點問題專項整治,推動惠企政策精準直達各類市場主體,切實以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企業蓬勃發展保駕護航。
良禽擇木而棲。
我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淮北人才日”,以一座城的名義和專屬節日方式禮敬人才。推動出臺《淮北市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淮創新創業實施細則》《淮北市人才購房補貼實施細則》《淮北市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淮創新創業實施細則(試行)》《淮北市“人才飛地”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吸引人才了解淮北、認同淮北、留在淮北、建設淮北。
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研發投入大與資金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能力的釋放。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我市以科技金融為筆,2024年4月,率先推出科技創新券政策,精準滴灌企業研發關鍵環節,為企業創新“減負松綁”。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風險管控,創新推出產品研發責任險、關鍵研發設備險等12種基礎險種,并鼓勵保險公司量身定制個性化險種,形成科技保險“12+X”服務體系。通過“人才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創新工具,打通“知產”變“資產”的通道。依托銀企對接平臺,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早期研發,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良性循環。
截至6月末,我市銀行業科技貸款余額354.93億元,較年初增加53.60億元,增速17.79%,高于全省增速6.19個百分點。這一亮眼成績,也使得科技金融賦能淮北高質量轉型發展工作經驗,被安徽省科技廳內刊《安徽科技工作》專題報道。
創新潮涌,千帆競發。今日之淮北,正以“創新之問”為帆、以實干作答為槳,在科技強省的澎湃浪潮中奮楫爭先。明日之淮北,將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匯聚更多創新資源,推進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讓更多“科技青果”茁壯成長為“產業甜果”,繪就轉型華章。
記者 俞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