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通過建強“救急難”互助社,在緩解群眾困境、補充政府救助、凝聚社會力量等方面成效顯著,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全市33個鎮(街道)443個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覆蓋率達100%,籌集“救急難”互助社資金1387.13萬元,開展急難救助234人次。
快速響應突發困境。面對群眾因意外事故、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等陷入的突發困境,“救急難”互助社憑借靈活高效的運作機制,第一時間啟動救助流程。一方面,迅速整合村(社區)集體經濟資金、社會捐贈物資等資源,為困難群眾送去生活保障物資與應急資金,緩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聯動社工、志愿者等力量,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一對一”幫扶,避免因救助不及時導致困境加劇。
多元共治賦能救助。打破政府單一治理模式,激發社會組織、企業、村(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熱情,構建“政府+互助社+社會力量”共治格局。對于不符合低保、特困供養等救助標準,但確因突發情況面臨生活困難的家庭,通過實地走訪核實,根據實際困境制定個性化救助方案,讓民生保障不留死角。同時簡化“救急難”互助社救助流程,減少審批環節,進一步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絡,夯實社會穩定基礎。
筑牢基層治理根基。“救急難”互助社在服務群眾過程中,不斷加深居民間的了解與信任,增強社區凝聚力與歸屬感。同時在開展救助工作時收集困難群眾的真實需求與政策反饋,推動救助政策更貼合民生實際,提升政策精準度與實效性。
記者 朱冬 通訊員 袁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