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高新區內一場特殊的“政企對話”正在熱烈開展——市人社局組織勞動仲裁員走進園區,與50余家企業管理人員面對面交流。通過“仲裁員服務企業”活動,將勞動維權服務從仲裁庭延伸至企業一線,以服務模式的三重轉變,為企業送上精準有效的用工指導,切實筑牢勞資關系和諧穩定“防護網”。
從“被動式”宣講向“沉浸式”服務轉變
以往的勞動法規宣傳多以“單向輸出”為主,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實際指導效果有限。此次“仲裁員服務企業”活動打破這一局限,聚焦企業用工過程中的勞動合同簽訂、加班費計算等高頻風險點,創新采用“法條解讀+案例分析+模擬庭審”的立體化服務形式。仲裁員結合制造業、服務業等不同行業的用工特點,針對性講解崗位設置、薪酬結構、考勤管理等方面的差異,讓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具象可感。
更具突破性的是,活動搭建起“企業說困惑,仲裁給方案”的互動平臺。現場,多家企業圍繞“員工離職后社保銜接”“試用期考核標準設定”“工傷事故后續處理”等實際問題提問,仲裁員逐一即時回應,還針對部分企業的用工制度草案提供“一對一”修改建議,從崗位說明書撰寫到績效考核流程設計,手把手幫助企業完善管理制度,讓服務真正貼合企業發展需求,實現從“泛泛而談”到“精準滴灌”的轉變。
從“滅火式”裁決向“防火式”指導轉變
“過去,我們更多是在勞動爭議發生后‘坐堂辦案’,屬于‘事后滅火’;現在,我們主動‘走出’仲裁庭,‘走進’企業,就是要把服務重心前移,從源頭減少爭議。”參與活動的仲裁員介紹道。在此次活動中,仲裁員不僅解答企業當下的困惑,更深入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人員管理模式以及勞資雙方的核心訴求,通過“把脈問診”的方式,幫助企業梳理用工制度中的潛在漏洞。
針對部分企業存在的問題,仲裁員現場提出整改意見,并明確整改方向和時限。某制造企業負責人表示:“以前總覺得沒發生糾紛就不用關注勞動法規,這次仲裁員指出了我們考勤制度中的漏洞,要是真出了問題,損失可就大了,這種‘提前預警’太及時了!”這種從“事后裁決”到“源頭預防”的轉變,有效降低了企業用工風險,也減少了勞動爭議的發生概率。
從“單一式”活動向“融合式”服務轉變
此次“仲裁員服務企業”活動并非單次“突擊式”服務,而是市人社局完善勞動維權服務機制的重要實踐。活動結束后,市人社局迅速梳理企業反饋的意見建議,總結服務經驗,進一步延伸服務鏈條,構建起“監察仲裁一體化調處體系”——對于復雜勞動爭議,先由勞動監察部門上門調查、固定證據,再移交勞動爭議速裁庭快速審理,形成“調解釋法+執法督促”的工作合力,大幅提升爭議化解效率。
同時,“流動仲裁庭”機制同步落地。仲裁員根據企業和勞動者需求,深入園區、社區開展上門庭審,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同步進行普法宣傳,既讓勞動者實現“家門口”維權,也讓周邊企業通過“以案學法”提升用工管理水平。這種將單次活動成果轉化為長效機制的做法,實現了“一次服務、多重效能”的聚合效應,推動勞動維權服務從“碎片化”向“系統化”、從“階段性”向“常態化”轉變。
下一步,市人社局將持續深化“仲裁員服務企業”活動,走進不同園區、不同行業,為企業提供更便捷、更精準的用工指導,切實推動勞動維權服務模式創新,為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和諧勞資關系提供堅實保障。
記者 朱冬 通訊員 魏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