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團市委聯合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教育局,在市泉山路學校共同啟動“賡續紅色血脈,培育時代新人”紅色宣講進校園主題活動,將鮮活的紅色故事、厚重的革命精神送進課堂,為青少年種下愛國報國的種子。
“這把鐵鍬的主人,是華東野戰軍排長孔金勝。1948年12月9日深夜,炮火撕碎了村莊的寧靜,他帶領全排32名戰士沖鋒在前。這把鐵鍬既是挖戰壕、筑工事的工具,更是與敵人拼殺的武器。直到最后一刻,孔金勝仍緊握著它,倒在了陣地上……”活動現場,紅色宣講員胡玉宸眼含熱淚,用哽咽卻堅定的聲音講述《一把鐵鍬的血色誓言》。隨著故事的推進,臺下學生們的眼神逐漸變得凝重,有的悄悄攥緊了拳頭,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精神深深烙印在大家心中。
“咱們相山腳下,曾有一位26歲的英雄叫趙雪民。為給隊伍尋找武器,他不幸落入敵人圈套,把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淮北大地……”宣講員杜浩文則聚焦“身邊的紅色記憶”,將發生在家鄉的革命故事娓娓道來。熟悉的地名、貼近的場景,讓紅色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知的“家鄉記憶”,學生們仿佛穿越時空,真切觸摸到那段烽火歲月。
活動高潮在退役軍人應立偉的分享中到來。有著多年軍旅生涯和深厚黨史研究經驗的他,用通俗的語言講解國防知識,從國際局勢講到國家安全,讓學生們明白“歲月靜好”背后是祖國的強大守護;又以黨史研究中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分享傳承紅色基因的感悟,“革命精神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融入我們血脈的力量,青年一代要扛起這份責任”。他的宣講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情感溫度,現場掌聲此起彼伏,不少學生主動舉手提問,與他交流對革命精神的理解。
“聽完故事,我特別震撼,現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活動結束后,大家感慨道,“以后會多了解紅色歷史,把這種不怕犧牲、奮勇向前的精神用到學習中。”
團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創新紅色宣講形式——不僅有“故事課堂”,還將結合實地探訪紅色遺址、紅色情景劇展演等方式,讓紅色教育更生動、更入心。讓更多青少年在聆聽中感悟初心,在傳承中汲取力量,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記者 閆肅 通訊員 宋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