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通過強化財政資金供給、構建多元協同幫扶體系、提升低收入人口自我供養能力等舉措,不斷拓展社會救助供養渠道,切實增強民生保障的可持續性,為困難群眾筑牢生活保障網。
在財政資金供給方面,我市積極爭取專項補助資金,嚴格落實本級財政配套資金劃撥,確保各類救助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今年,在中央、省級財政資金壓縮的背景下,我市爭取到中央、省級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8205.88萬元,較上年增加2686.88萬元,其中包含省政府督查激勵政策獎勵資金181.9萬元。同時,下撥市級困難群眾補助資金6491.6萬元。目前,中央、省、市三級資金已全部撥付到位,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堅實保障。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困難群眾實際需求,我市科學設定低保標準和總量占比。自今年7月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城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分別提高至795元/月、1119元/月。提標后,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為795元/月、754元/月,困難群眾生活保障水平得到實質性提升。
為破解財政保障單一性的難題,我市著力構建多元協同幫扶體系,有序增強社會救助能力。通過購買第三方專業服務的方式,為低保、特困等低收入家庭提供助潔、助餐、就業培訓、精神慰藉等多樣化服務,累計服務5萬余人次,有效解決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實際困難。
同時,積極探索創新幫扶模式,推出“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組織+慈善”低收入人口幫扶聯盟模式和專家服務團幫扶模式,成立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廣泛組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多元化救助幫扶工作中來,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救助的良好氛圍。
在提升低收入人口自我供養能力方面,我市注重激活其內生發展動力。組織鎮(街道)、村(社區)工作人員對低收入人口家庭的勞動能力情況和需求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并建立低收入人口勞動能力情況臺賬。在此基礎上,推動就業、產業等開發式幫扶政策擴展到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的產業、就業開發式幫扶,切實提高其自身造血能力。目前,全市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低收入人口1870人,每人每月增收400元或800元;就業幫扶車間等經營主體安置低收入困難群眾1091人次,支出資金32.73萬元,有效促進了低收入人口通過自身勞動實現增收。
通過系統化施策,我市社會救助供養渠道不斷拓寬,民生保障的可持續性顯著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記者 朱冬 通訊員 周歡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