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時節,綠意正濃。淮北,這座曾以煤業為印記的城市,如今正以“向綠而行”的堅定姿態,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書寫著生態優先的新篇章。為推動綠美森林提升工作走深走實,近期,市人大常委會組成專題調研組,通過踏遍山場林地、走訪部門企業、召開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調研全市綠美森林提升工作,為守護生態底色、激活綠色動能凝聚共識與力量。
踏遍青山:在實地走訪中觸摸生態脈動
“這片山以前全是裸露的巖石,樹都難栽活,現在你看這漫山的松柏、黃櫨,多精神!”在龍脊天路“二次上山”項目現場,市林業局負責人指著眼前的蔥郁山林介紹道。為扎實推進綠美森林提升行動,市林業局積極實施2025年國土綠化“二次上山”森林質量提升項目,在東部石質山場開展重點片區彩化美化,投資611萬元,完成森林撫育12763畝,退化林修復3014畝,加密栽植黃櫨、烏桕、黑松、薔薇、連翹等苗木10萬余株。調研組沿著防火步道拾級而上,只見石縫間新栽的苗木扎根生長,彩色樹種與常綠喬木錯落有致,昔日的石質荒山已披上“綠裝”。“‘二次上山’不是簡單的‘再種樹’,而是要通過科學規劃提升森林質量。”調研組強調,要繼續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優先選用鄉土樹種,同時兼顧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讓山場不僅“綠起來”,更要“美起來”。
“苗木成活率能達到多少?后續管護有哪些措施?”調研組仔細詢問。得知項目通過石質山“七步造林法”(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壯苗栽植、多級提水、培大土堆、覆蓋地膜、修魚鱗坑)攻克了石質山造林難題,并在“七步造林法”基礎上開展石質山造林技術研究,我市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超96%,大家頻頻點頭。在黃里山場,撫育工人正忙著修剪雜枝、清理林下可燃物。調研組駐足察看撫育工作,叮囑要科學管護,既保證森林健康生長,又筑牢防火屏障。
“這棵千年銀杏是淮北的‘活文物’,迄今已有1700年之久,是我市古銀杏樹中最為雄偉壯觀的一株,被評為全省‘十大最美古樹’。”在濉溪縣鐵佛鎮曹樓村,市林業局負責人認真地向調研組介紹著。調研組圍著這棵樹干需三四人合抱的古銀杏仔細察看,樹旁的保護牌上,編號、樹齡、管護責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樹干周圍筑起了透氣的保護欄,根部土壤覆蓋著碎木屑保濕。
“古樹名木保護資金是否到位?病蟲害防治有哪些專項措施?”當得知全市1782株古樹名木已全部完成掛牌保護,建立“一樹一檔”,配備專職護林員定期巡查時,調研組予以肯定,并叮囑道:“要把古樹保護與文化挖掘結合起來,讓這些‘活文物’成為講述淮北故事的生動載體。”
在杜集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監測點,工作人員正操作無人機噴灑生物藥劑。“今年,我們按照‘精準測報、有的放矢、統防統治’的原則,采用‘無人機+地面防治’實施‘靶向治療’,防治更加精準,美國白蛾、楊扇舟蛾類、草履蚧、白粉虱等有害生物防治效果顯著,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為零。”技術人員介紹。調研組查看了病蟲害監測日志,詳細了解藥劑選擇、防治頻次等情況,強調要堅持“預防為主、生物防治優先”,避免過度使用化學藥劑影響生態平衡。
座談走訪:在交流碰撞中厘清發展思路
“當前綠美森林提升最大的瓶頸是資金投入不足,尤其是‘二次上山’后期管護成本高。”“部分縣區林長制落實還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民間林長作用發揮不充分。”“基層林業工作最缺的是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懂病蟲害防治、森林培育的技術員,鎮上負責林業工作的大多數是兼職。”“造林資金壓力大,雖然市級有補貼,但縣區配套資金到位難,影響項目進度。”“區里沒有專門執法人員,行政執法難度大。”在縣區林業部門座談會上,各縣區負責人打開了話匣子,圍繞工作難點暢所欲言。
調研組一邊認真記錄,一邊不時插話追問,與大家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關于人才問題,能不能探索‘市林業局技術人員下沉’機制?定期派駐專家到縣區開展培訓指導。”“資金方面,除了財政投入,是否可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造林綠化?比如鼓勵企業認領荒山、發展碳匯林業。”“能否探索‘生態+文旅’模式,通過發展森林旅游彌補管護資金缺口?”“可以借鑒‘林長+網格員’經驗,把管護責任細化到村到戶。”一場座談會下來,調研組收集到各類意見建議10余條,并將逐一研究推動解決。
走訪市林業局時,調研組認真聽取市林業局綠美森林提升工作情況的匯報,詳細了解《淮北市國土綠化“二次上山”規劃暨綠水青山2.0版(2023-2028年)》落實情況。“我們建立了‘月調度、季通報、年考核’制度,將造林任務分解到縣區、落實到地塊,確保責任到人。”市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調研組仔細核對造林成活率驗收報告,日常管護記錄,詢問考核結果的運用情況。“規劃的生命力在于落實,要進一步壓實各級責任,對進度滯后、質量不達標的要及時督促整改,讓每一分投入都見效。”調研組強調。
林業企業是連接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重要紐帶。調研組先后走訪了3家林業企業,既有從事苗木培育的企業,也有進行林產品加工的企業。在春之都苗木基地,培育著女貞、欒樹、紫薇等20多個品種的苗木,不僅滿足本地造林需求,同時銷往周邊地區,并輻射到整個華北市場。在另一家林產品加工企業,調研組察看了從木材到木地板、家具板材的生產流水線,了解到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廢料全利用,生產過程中的木屑被制成生物質顆粒,廢水經處理后循環使用。“林業產業發展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能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調研組鼓勵企業繼續探索“生態+產業”融合模式,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林業資源在保護中實現可持續利用。
凝心聚力:在謀篇布局中明確前行方向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全市綠美森林提升工作情況匯報。會議認為,近年來淮北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扎實推進造林綠化、森林保護、產業發展等工作,特別是開展“二次上山”行動以來,城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美森林提升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同時也存在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
針對存在的問題,主任會議提出三方面重點建議:
——持續擴大森林資源總量,筑牢生態基底。科學規劃森林生態系統,深入推進國土綠化“二次上山”,加強森林撫育和林相改造,確保“造一片、成一片、美一片”。聚焦荒山荒坡、礦區復墾地、河道沿岸等重點區域,堅持“應綠盡綠”,大規模造林綠化;完善“誰造林、誰受益”機制,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認領等方式參與綠美建設,營造“全民植綠護綠愛綠”氛圍。
——全力維護森林生態安全,守住安全底線。深化“林長+”機制,壓實各級林長責任,推動責任鏈條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加強森林防火體系建設,完善防火設施,常態化演練,嚴防重特大火災;強化病蟲害防治,加大監測投入,推廣生物、物理防治,嚴格疫區管控,嚴防惡性病蟲害擴散;嚴守生態紅線,加強林地用途管制,嚴打亂砍濫伐、非法侵占林地等行為,確保森林資源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
——加快林業產業發展,釋放綠色動能。培育特色產業集群,重點發展苗木花卉、林下經濟、森林旅游,做強“塔山石榴”“黃里笆斗杏”“育之寶”“龍脊天路”等品牌;扶持龍頭企業,通過政策和資金引導,推動技術創新與林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推動“生態+”融合發展,開發森林康養、研學旅行等產品,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群眾共享綠色發展收益。
調研雖已結束,但推動綠美森林提升的腳步從未停歇。從古樹名木的“延年益壽”到“二次上山”的綠意鋪展,從森林撫育的精細管理到病蟲害防治的科技賦能,淮北正在用一個個扎實的行動,描繪著“林城相依、山水相融”的生態畫卷。正如調研組在總結中所說:“綠美森林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久久為功的堅持。在未來的日子里,市人大常委會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一步一個腳印,持續推進綠美森林提升工作,讓淮北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通訊員 丁欠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