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淮北,空氣中彌漫著熱氣蒸騰的焦灼感,柏油路面泛著油亮的波光,連知了的鳴叫都帶著幾分嘶啞的倦意。
“左移5厘米,再往下!”7月18日下午,在渠溝鎮萬家花城小區10kV10#開閉所作業現場,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5地質隊測繪院項目組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著電纜路徑探測前期的信號加載作業。
“將電纜探測儀發射機接入電纜,這是每天外業作業的標準啟動流程。”淮北地區電纜路徑普查項目組組長吳海波告訴記者,通過測繪進行電纜路徑普查,能夠精準確定電纜的走向、埋深以及周邊環境。這不僅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誤挖,降低建設成本,還能助力城市地下空間合理規劃,為構建完整的電纜路徑數據庫、推動城市數字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吳海波說:“項目計劃11月交付,時間緊、任務重,高溫不能成為停工的理由,電纜安全才是底線。”。
“縫井必測”是這支隊伍的硬規矩。記者跟隨吳海波來到一處電纜井旁,兩名測繪員半蹲在地上,全神貫注地相互配合,對井蓋的三維參數進行精準測量。吳海波則迅速拿起一旁的現場作業記錄紙,詳細記錄電纜井蓋的長、寬、厚度以及電纜管孔材質等信息。
不到半小時,測繪隊員們安全帽下的頭發早已濕透,汗水浸透工裝,連反光背心也緊緊貼在了后背上。
“高溫天氣下,戶外工作不但人容易中暑,機器也會‘鬧脾氣’。”負責無人機航拍測繪的胡軍輝一邊說著,一邊分享防止機器設備“罷工”快速降溫的小妙招——讓機器“躲”到開著空調的作業車上“冷靜”幾分鐘。
“這樣趁著空檔我們人也可以補補水,歇息歇息。”一旁的組員笑著補充道。
為最大限度降低高溫對施工進度的影響,項目組科學制定工作計劃,實行錯峰工作制——每日分為5:30-10:00、16:00-19:30兩個作業時段,在避開正午高溫時段的同時,確保日均野外作業時長穩定在7小時。
在防暑保障方面,項目組可謂是做足了“功課”。為每位組員配齊防曬帽、反光背心、防燙手套等基礎裝備,并同步配發藿香正氣水等防暑藥品。同時,在高溫作業時段嚴格執行輪崗休息制度,確保組員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除了要做好野外作業,項目組還同步推進“內外聯動”。吳海波告訴記者,測繪人員當日收集的數據需第一時間傳回室內,由技術團隊及時開展數據校驗、繪圖整合等業內工作,通過“野外采集+室內處理”的無縫銜接,確保當日任務當日清,有效避免高溫天氣下的工作積壓,為項目整體推進按下“快進鍵”。
頭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肩抗測繪設備、手持測繪儀——烈日下,測繪隊員們在一個個測量點位上反復架設儀器,調試設備。盡管汗如雨下,衣服濕了又干,但他們絲毫沒有因為炎熱的天氣而放慢測量的腳步。
“高溫下我們堅持一線作業,既是為了通過測繪及時發現電纜潛在問題,保障電力系統穩定運行,又是我們作為測繪人的職責和使命。”吳海波說。目前,在科學統籌下,項目各項工作均按計劃有序推進,高溫天氣并未對施工進度造成明顯影響。
記者 夏苗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