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東西走向的博物館路,游人很容易注意到掩映在綠樹中的淮北市博物館——它太“吸睛”了,這座向著東方的船型館體,仿佛風中揚帆的大船,在古運河上劈波斬浪,載著滿倉的城市記憶與歷史文化行穩致遠,一如這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城市一樣。
步入館中,沿著展廳緩步而行,光影流轉,時空變幻。從曙光初現的新石器時期,經煙火兩漢,至隋唐盛景,館藏數萬件文物,件件如史冊散落的珠玉,陳列面積6000余平方米,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靈動奇妙交融。漫步于漢畫像石展區,斑駁條石訴說著歲月的流轉,或清晰或模糊的生動線條卻明白告訴今人,古人曾經在此創造出何等光輝的歷史。走過歷史名人的長廊,游客難免贊嘆腳下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竟能孕育出桓譚、嵇康、劉伶等一眾人杰,字里行間、畫像勾勒,仿佛千年前的漢魏風骨躍然眼前,穿越時空的文化溫度觸手可及。
1999年,作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隋唐大運河淮北柳孜遺址重見天日,為淮北這座城市增添了厚重的歷史底蘊。收藏有眾多柳孜運河遺址文物的淮北市博物館,因此而有了另一個響亮的名字——“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的非凡之處,正在于它不僅展示運河的過往,且本身就是運河歷史最厚重的證物。
52米長的巨幅東陽木雕壁畫在“運河遺韻”展區壯闊鋪展,生動再現了隋唐運河開鑿、巡游、漕運、碼頭繁忙的場景,人物生動,氣勢恢宏。俯身細觀展區那震驚世人的“淮北舵”,以及千年香樟樹雕刻成的唐代獨木舟,仿佛仍被通濟渠的水流溫柔拂過,眼前浮現出舟楫穿梭、商旅輻輳的繁華盛景,似乎那些早已消逝的市聲,在耳畔重新喧闐起來。
館內的最后一站是運河瓷器廳,在這里展示的瓷器縱跨隋唐宋元,橫跨東西南北,既有本土“烈山窯”出土文物,更有“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涵蓋全國二十多個著名窯口的珍貴文物。那些出土的瓦當、方磚、瓷器,無聲訴說著運河兩岸曾有的富庶與喧騰,昭示著淮北曾是運河重鎮無可辯駁的印記——這條古老動脈的每一次搏動,都深深融入淮北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
當運河文化在今天持續閃耀出光芒,這座承載歷史記憶的殿堂,不僅讓運河的波濤回蕩在歷史深處,更在新時代的淮北大地穿越時空、永續奔流,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積淀與前行動力凝聚,便在這古今交匯中獲得了最清晰的回響。
記者 張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