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淮北,千年運河之畔的文旅活力正悄然涌動。淮北,這座曾以煤炭聞名的資源型城市,如今以“運河名城”的嶄新姿態,借助年輕化表達與商業轉化的思路,讓傳統文化IP煥發青春光彩。
如何讓厚重的歷史“活”起來?走進柳孜運河遺址國家文化公園,通過活化利用運河遺址和廢棄煤礦鐵路線,打造出的一條兼具歷史厚重與休閑趣味的特色游覽線路,讓靜態的歷史變得生動可感。同樣令人耳目一新的,還有黃里杏花文化旅游節。漫步黃里村,具有國潮風格的哪吒主題文化墻,引得前去賞花游玩的年輕人爭相打卡。這些案例充分證明:推動傳統文化重煥生機,關鍵在于找準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找到與當代年輕人對話的方式。
當千年運河遇見青春脈動,文化活化與商業賦能缺一不可。在隋唐運河古鎮非遺工坊里,傳統技藝不再是靜態展示,而是變成了游客可以親手體驗的互動活動;大唐電廠1969文化街區,則在保留原大唐淮北電廠老廠遺存的基礎上進行改建,融入工業展覽館、特色圖書館、商超等新設施,讓工業遺存重煥活力。這些創新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更讓傳統文化、工業遺存在當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存在方式與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在創新發展中始終堅守文化傳承的底線。柳孜運河遺址嚴格劃分保護區和文化公園,濉溪古城保留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這種“活態保護”的理念值得肯定。正如一位非遺傳承人所說:“創新不是要改變傳統,而是讓傳統活在當下。”這提醒我們:文化創新必須守住傳統的根脈。
當前,淮北各地都在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臨渙古鎮、夔牛天街、龍脊天路、口子酒文化博覽園等一系列創新實踐帶給我們不少啟示:傳統文化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文旅融合要注重體驗式消費場景打造,讓游客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創新發展必須尊重文化本真,避免過度商業化。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期待更多創新實踐出現,讓千年運河文化在青春脈動中煥發新的生機,為文旅融合發展探索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這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需要,更是文化傳承的使命。
趙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