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杜集區段莊村的田野間一派繁忙景象——收割機穿梭在金黃的稻田里,轟鳴聲中,飽滿的稻穗被盡數卷入機身,一顆顆長粒飽滿的稻谷隨即傾瀉而出。
10月30日,段莊村水稻種植基地正式開啟大面積收割,這也是優質粳稻品種“金粳818”首次迎來豐收。沉甸甸的稻穗不僅裝滿了糧袋,更點亮了村民的增收希望?!敖衲赀@‘金粳818’長得真好!穗大粒滿,摸著手感就瓷實,剛割下來不用曬,直接運去加工廠,一點都不用愁銷路。”站在田埂上,種糧戶李師傅看著滿載稻谷的運輸車駛向加工廠,臉上滿是笑意。
段莊村今年新增300畝水稻基地,除了“金粳818”,還引進了長粒香系列的“旱優82”和“甬優4953”品種。其中“旱優82”耐旱性強,即便遇上少雨天氣也能穩產;“甬優4953”則兼具高產與優質,米粒細長、米香濃郁,深受市場青睞。
與往年“收割難、晾曬難、銷售難”的情況不同,今年段莊村水稻實現了“從田間到車間”的無縫銜接。收割后的稻谷直接由專車送往“稻谷香?共富工坊”加工廠,經過烘干、篩選、色選、包裝等流水線作業,搖身變成“朔湖香米”系列產品。“從稻谷收割到成品米出廠,最快6小時就能完成,既減少了晾曬損耗,又最大程度保留了鮮米的口感,客戶反饋特別好?!奔庸S負責人介紹,目前工坊日加工稻谷能力達2.4萬斤。300畝新基地的稻谷全部消化后,預計可帶動段莊村集體經濟增收75萬元,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20個左右的穩定就業崗位。
這一高效產業鏈的背后,得益于朔里鎮黨委探索的“跨村聯建”發展新模式。此前,朔里鎮水稻種植面臨“加工散、銷路窄、增收慢”的難題,為破解困境,鎮黨委以段莊村為核心,聯動朔南、朔北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稻谷香?共富工坊”和安徽朔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現統一運營、統一加工、統一銷售。這一模式不僅填補了杜集區稻米加工產業的空白,更將原本零散分布的1600余畝水稻種植資源整合起來,形成“資源眾籌、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發展格局。
如今,“稻谷香?共富工坊”已從最初的“小加工點”升級為服務周邊的“區域加工樞紐”——除消化本地1600余畝稻田的稻谷外,還承接了周邊鎮村的稻米加工訂單,67戶種糧戶通過合作實現穩定增收,關聯村集體年總增收超80萬元。
村干部表示,下一步,段莊村還將繼續擴大優質稻種種植面積,開發更多稻米深加工產品,讓“朔湖香米”走得更遠,讓“跨村聯建”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讓共富的歌聲在田野間越唱越響。
記者 朱冬 通訊員 張金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