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茶越賣越火,但加工場地小、設備舊,想擴大規模都難!”“村頭那所廢棄小學空了好幾年,荒草叢生,太可惜了!”今年4月底,杜集區人大代表石博像往常一樣,走進礦山集街道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站開展選民接待。村民們的每一句吐槽、每一個訴求,不僅被他仔細記滿筆記本,更成為街道人大工委依托實踐站收集民生訴求、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起點。在這里,“聽民意”從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轄區各級人大代表扎根陣地、與群眾面對面溝通的日常,是實踐站發揮民主“觸角”作用的生動體現。
礦山集街道南山村的“端午茶”,是當地頗具名氣的特色產業。隨著品牌影響力逐漸擴大,加工場地不足成了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與此同時,村里閑置多年的廢棄小學占據優越地段,卻因缺乏統籌規劃長期“沉睡”,資源浪費問題突出。這兩個看似孤立的民生痛點,在實踐站的民意收集環節自然產生關聯——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人大履職的第一方向,這也讓“全過程人民民主”有了具體落點,讓實踐站成為對接群眾需求與人大行動的“第一站”。
“能不能把廢棄小學改成茶加工場地?”當這一想法在石博腦海中萌生,他第一時間回到實踐站,牽頭召集村“兩委”成員、轄區其他人大代表共同商議。大家一致認可“盤活閑置資源”的思路,更明確“民主決策不能少了群眾參與”的原則:改造方案如何設計、功能區域如何劃分,必須以實踐站為橋梁,充分吸納村民的真實需求與專業部門的意見,讓民主協商貫穿決策全過程。
很快,實踐站便轉型為多元參與的“民主議事廳”,而礦山集街道人大工委則主動扛起組織者職責,推動民主協商走深走實:
——主動協調國土所工作人員到場,從土地用途合規性角度拆解改造可行性,細致解讀政策要求,確保決策不觸碰“政策紅線”,為方案落地筑牢合規基礎;
——邀請文化站干部現場支招,結合南山村鄉土文化特色,建議在改造中融入民俗元素,為茶產業疊加文旅屬性,讓方案既解決當下難題,更具備長遠發展價值;
——組織農辦技術員蹲點指導,圍繞茶葉采摘、加工、存儲全流程,科學規劃車間布局,讓設計更貼合實際生產需求,避免“紙上談兵”。
更關鍵的是,二十多位村民代表被請進實踐站“當主角”,圍繞改造方案充分表達訴求:“得留塊地方放茶葉烘干機,不然加工效率上不去!”“現在城里人愛住鄉村民宿,不如加幾間客房,咱們也能多份收入!”“要是有個主題茶館,游客能品茶休息,還能聽端午茶的故事,多好!”每一句建議都被認真記錄,成為方案優化的重要依據。
為讓建設方案既合民心又科學合理,礦山集街道人大工委進一步延伸實踐站的民主功能,協助石博組建起由農業專家、茶葉技術員、建筑規劃師組成的“專項協商團隊”。團隊成員跟著村民代表一起實地勘察廢棄小學,丈量尺寸、劃分功能分區,最終敲定“茶場+民宿+頤養旅社+康養餐廳+主題茶館”的綜合改造方案。方案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浸透著“民主協商”的智慧,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集民智、聚合力”的生動寫照,也讓實踐站成為匯聚多方力量的“紐帶”。
如今再看南山村,曾經破舊的教學樓已變身整潔規范的茶葉加工車間,操場旁建起古色古香的民宿,閑置多年的資源不僅“活”了過來,更直接帶動二十多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南山村的茶產業也順利踏上“文旅融合”的新路子。村民們笑著感慨:“咱提的意見真能落地成實在好處,這就是咱老百姓摸得著、看得見的民主!”這份“實在”,源于街道人大工委以實踐站為載體,將“群眾呼聲”精準轉化為“履職行動”的全過程實踐,更印證了實踐站在推動民主落地見效中的關鍵作用。
事實上,南山村的故事只是礦山集街道人大工委利用實踐站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縮影。為了讓民主真正融入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街道人大工委始終將實踐站視作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單元”,持續完善運行機制。一方面,明確要求轄區各級人大代表依托實踐站,每月定期開展選民接待活動,建立“收集—登記—轉辦—反饋”閉環機制,確保群眾的意見能“隨時說、有人聽、有回音”,讓實踐站成為民意訴求的“收納站”;另一方面,堅持把民主協商“做在經常”,通過實踐站常態化組織政策解讀會、項目評議會、民生懇談會,圍繞群眾關心的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開展協商,讓群眾從“幕后旁觀者”變成“臺前參與者”,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從收集民意的“第一站”,到民主協商的“議事廳”,再到跟蹤決策落地的“監督崗”,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站已成為礦山集街道人大工委連接群眾與基層治理的“連心橋”。在這里,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村民們參與產業發展的每一次發言、見證閑置資源“變身”的每一個瞬間,更是轄區各級人大代表以履職實效書寫“人民當家作主”的鮮活答卷。未來,杜集區礦山集街道人大工委將持續擦亮實踐站品牌,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煥發更強活力,為群眾帶來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通訊員段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