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姚中華長篇歷史小說《大漢工匠》作品研討會在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煤礦作協、安徽省民協、淮北市文聯主辦,中國煤礦文聯、華文出版社給予支持,淮北市作協、淮北市民協、杜集區委宣傳部及石臺鎮承辦。作品研討會為何選擇在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舉行?10月11日,作家姚中華向記者講述了他與梧桐村的不解之緣。
姚中華現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煤礦作協副主席,淮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有散文集《凝望與行走》《在塵世間仰望》、長篇人物傳記《桓譚傳》等作品,曾獲孫犁散文獎,第五屆長征文藝獎,安徽省金穗文學獎,第八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首屆吳伯簫散文獎,長江文學獎等榮譽。2021年8月,姚中華受邀參加杜集區文旅研討會,初次來到了梧桐村。在這處古老的石頭村落,姚中華以他獨特的視角,認真閱讀著山村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村中有一口水井,據說是漢代的遺存,井的沿壁已經崩塌,井底依然有水跡。與周邊村莊不同的是,村中有大量石頭壘砌的房子、庭院,還有做工精細的石磨、石碾等石制器具,一眼望去,像是走進一座石頭村……”姚中華回憶起第一次到梧桐村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除了獨特的地形、地貌,優美的自然環境給姚中華留下深刻的印象。梧桐村還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隱居在此,遇見了“知音”鐘子期,流傳千年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傳說的真偽無從考證,卻給梧桐村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梧桐村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稟賦,這讓與會者大為稱贊。姚中華因此專門寫下《鳳非梧桐不棲》一文,在《淮北日報》和《淮北社會科學》刊發。
然而,梧桐村值得挖掘的人文歷史資源不止如此。漢代,這里曾經是楚國七縣之一的梧縣,一度為古梧侯國。姚中華對這一歷史線索產生了極大興趣,寫完《鳳非梧桐不棲》后,便查閱有關資料,得知古梧侯國竟然是西漢九卿之一少府卿陽城延的封邑。陽城延是著名的秦漢工匠,位列漢功臣表排名76位,是漢代為數極少的非武將出身的封侯者,因為領建長樂宮、未央宮、長安城而功成名就。
在梧桐村與陽城延“偶遇”,姚中華了解到有學者已細致考證出陽城延及其后代在梧國延續了四代。這一史實,更加激發了他書寫這位古代工匠出身先賢的欲望。
如何“打撈”陽城延這位沉睡在兩千多年歲月深處的歷史人物,如何挖掘淮北梧桐村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姚中華幾經思索,決定以陽城延的傳奇經歷寫一部歷史小說。“歷史小說雖然屬于小說范疇,但要基于基本的史實,承擔著歷史反思與還原的價值,也就是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我想,這種真實性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這工匠傳奇的人生經歷,更真切感悟古代建筑奇跡,也更好地表達對一代先賢的尊重與敬意。”
姚中華用將近一年時間寫出了初稿。寫作過程中,他多次來到梧桐村,每每遇到困惑,或者思路受阻時,他總會一個人行走在村中一條條斑駁的石巷,或者登上蜿蜒的山道,似乎能從這里打開一條通往歲月深處的通道。那些沉睡在《三輔黃圖》中關于古代宮殿建造零星記載,那些忙于宮殿榫卯構造的工匠身影,似乎突然變得清晰起來,思路也變得豁然開朗。
今年7月,以陽城延人生傳奇經歷為主要內容的長篇歷史小說《大漢工匠》由中國出版集團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煤礦作協和華文出版社建議召開一次作品研討會,這一提議得到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杜集區高度重視,并建議把研討會放在梧桐村召開。因為陽城延的封國在這里,陽城延在梧桐村一帶立國。在此召開研討會,既便于人們更好解讀《大漢工匠》這部小說,也會加深人們對梧桐村歷史文化的了解,更能展示這塊土地如今文旅發展新貌。
9月27日,《大漢工匠》作品研討會在梧桐村如期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知名作家和淮北本地文化學者、文學期刊編輯以及文學愛好者共40余人參加了座談研討,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姚中華說,杜集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了自己的創作靈感:“我要感謝梧桐村,這個村莊不僅給我提供了創作線索,也激發了我創作靈感,提供了創作動力。正是因為淮北大地上有這一古老的村莊,《大漢工匠》才得以寫成。”
記者 馮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