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連續下雨,村里的入戶路爛得沒法走,真成了‘水泥路’,沒想到跟人大代表一說,沒過多久就修好了!”近日,杜集區石臺鎮白頂山村村民看著家門口平整的路面,忍不住為鎮里的“人大代表接待日”點贊。這一幕,正是石臺鎮人大以接待日為紐帶,架起代表與群眾“連心橋”的生動縮影。
為讓人大代表真正“沉”到群眾中,石臺鎮人大將每月15日定為固定“人大代表接待日”,組織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走進代表聯絡站,與百姓面對面交流,零距離聽訴求、解難題。從家門口的“行路難”到田間地頭的“產業路”,從日常瑣事到防汛大事,代表們把群眾的“吐槽聲”變成“落實單”,讓接待日成為解決民生問題的“直通車”。
在白頂山村,聽取了村民反映雨后入戶路泥濘不堪后,代表們當即實地走訪,將情況反饋給村“兩委”。很快,村里拿出修復方案,坑洼路變成了平整小道,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而在劉洼湖周邊,曾因土地復墾被軋得“無法通行”的豐收路,更是在代表們的持續跟進下迎來“新生”——經鎮人大協調,杜集區委、區政府及公路交通部門投入資金,將這條“民怨路”改造成6公里長、7米寬的柏油路,還畫上了清晰的路標線,如今成了連接石臺鎮與礦山集街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也為周邊農業生產打通了運輸通道。
“現場能解答的,我們當場給說法;需要協調的,我們記下來跟蹤到底。”在接待日現場,代表們始終堅持“問題不落地”原則:對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能當場答復的耐心解釋;對需調研協調的,逐一登記、歸納整理,轉交相關部門辦理,并全程跟蹤處理結果,形成“收集—反饋—辦理—回訪”的閉環機制,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我們會把‘人大代表接待日’打造成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石臺鎮人大辦公室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鎮人大將繼續推動接待日活動走深走實,通過聽民意、匯民智、解民憂,讓代表履職更有溫度,讓民生工程更貼民心,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地方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張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