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原來的窮山溝,現在變成了文明和美的鄉村,通過這條小巷就能感受這種變化……”8月14日下午,在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的網紅打卡地“三米巷”,一群游客邊拍照邊議論著山村的變化。
漫步今日的梧桐村,“三米巷”里笑語喧然,村民圍坐話家常;法治廣場上,普法宣傳圖文并茂;梯田深處,游客駐足賞景;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支教課堂熱鬧非凡……如今梧桐村蛻變為全國文明村鎮、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諸多榮譽加身,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47萬元,山村已繪就一幅“風清氣正、業興人和”的和美畫卷。
移風易俗:以“禮讓”破陋習,涵養鄉風文明
梧桐村的文明新風,始于“三米巷”里的謙和禮讓,更源于對陳規陋習的堅決革除,讓“崇德向善”成為村民的自覺追求。
文化浸潤樹理念,當地深挖“三米巷”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五老”代表祖百建田間地頭講典故、拍攝黨員電教片《和美三米巷》、打造家風家訓巷等方式,讓“謙和禮讓、鄰里互助”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們耳濡目染,從“各掃門前雪”到“主動讓利益”:孫召讓出100平方米房屋建設非遺工作室、祖全軍讓出100平方米房屋作為農家書屋,孫建平200平方米、孫文建300平方米……出屋的、出力的,為村集體節省支出600余萬元。通過制度約束促轉變,梧桐村制定涵蓋婚喪嫁娶、鄰里相處的村規民約,志愿者入戶用鄉音宣講“彩禮≠愛情”,通過懇談會、閑聊等形式讓政策家喻戶曉。
常態化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最美庭院”評選,12年照顧患病婆婆的禹巖果獲評孝老愛親“淮北好人”;退而不休、義務傳播家鄉故事的“五老”志愿者祖百建獲評樂于助人“淮北好人”;19名先進典型成為群眾身邊“看得見的榜樣”。集體行動聚合力,從“三米巷”拓寬到村莊建設,村民們主動讓出宅基地35畝、砍伐雜樹2000余棵、義務參與環境整治,用“出屋、出力、出地”的集體行動,將移風易俗從“觀念”轉化為“實踐”。如今的梧桐村,紅白事大操大辦少了,簡辦節約多了,鄰里爭執少了,互幫互助多了,“村規民約記心間,文明新風滿庭院”成為真實寫照。
法治調解:以“巧解”化糾紛,筑牢平安根基
梧桐村以“三米巷”為靈感,將“依法辦事”與“以德調解”結合,讓矛盾化解在巷陌之間。
創新機制建平臺,依托22個網格、6個黨小組,吸納鄉賢、“五老”人員、法律明白人等組成調解隊伍,通過“百姓說事點”等載體,讓村民“上門說、現場說、定期說”。調解家庭、鄰里、土地等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法治護航守底線,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定期駐村指導,圍繞土地、婚姻等高頻糾紛點開展普法培訓,調解人員“先學法再調解”,既講“情理”也守“法理”。對無理訴求堅決說“不”,引導群眾依法表達訴求;對合法權益全力維護,借助調解、訴訟等途徑妥善處理糾紛。通過法治廣場、普法宣傳欄、村廣播常態化推送法律知識和調解案例,村民法治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增強。
文化賦能顯溫度,將“三米巷”謙和禮讓的文化融入調解,用“拉家常”“講故事”的方式促共情、化心結。比如在和美鄉村項目施工前,村“兩委”提前召開協調會,用“三米巷”的故事說服村民支持建設,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這種“法理為基、情理為橋”的方式,讓調解既有力度更有溫度,30余件棘手糾紛在“巷口談心”中迎刃而解。
文明實踐:以“共建”聚合力,厚植幸福底色
梧桐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整合多方資源,讓“文明之力”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志愿服務暖人心,組建“黨員+團員+志愿者”服務隊,開展微愛圓夢、關愛空巢老人、防溺水宣傳等活動,為年老體弱群眾代辦服務300余件。淮北理工學院支教團帶來朗誦、音樂等課程,淮北礦工總醫院開展“服務百姓健康行動”義診,“周末課堂”讓孩子收獲知識,文明實踐“菜單”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紅色宣講接地氣,“五老”代表祖百建在田間地頭講“三米巷”故事,依托小朱莊戰斗戰地醫院舊址等紅色資源,組建“五老”宣講隊,常態化講述革命故事、英雄事跡,讓紅色基因融入文旅體驗。游客在參觀舊址時,既能聆聽“戰地救護”的歷史,也能感受“三米巷”中蘊含的紅色傳承,實現“紅色教育+旅游”的深度融合。
民生實事聚民心,梧桐村連續多年為80歲以上老人全額代繳醫保、舉辦集體生日會,為70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保險,獎勵高考優秀學子、參軍入伍人員……一件件暖心舉措,讓文明實踐不僅有“活動”更有“溫度”,村民的笑臉成為“全國文明村鎮”最生動的注腳。
記者手記:
從矛盾糾紛難調解到“三米巷”里話和諧,從守著青山餓肚子到文旅興旺笑開顏,梧桐村的蛻變,正是當地以“三米巷”為鑰,啟文明新風之卷,積極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小山村在黨建引領下,移風易俗樹新風、法治調解促平安、文旅融合興產業、文明實踐聚民心。這樣的鄉村才是看得見山、望得到水、留得住鄉愁的新時代和美鄉村。我們相信,未來梧桐村將繼續以“三米巷”為引領,讓文明之花在沃野鄉間持續綻放。
記者馮冬梅
通訊員王倩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