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7月28日,人民網“2025社會治理創新案例”公布,杜集區“家門口”黨群服務陣地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案例榜上有名。
近年來,杜集區聚焦加強黨的組織體系建設,堅持將加強黨群服務陣地建強在群眾“家門口”,將優質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把推動黨群服務中心“迭代升級”作為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制定《關于推進“家門口”黨群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建立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工作體系,不斷完善“中心、站、點”多級陣地體系。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家門口”黨群服務陣地110余家。通過不斷完善“中心、站、點”多級陣地體系,劃分網格603個,選配專兼職網格員1061名,及時掌握網格內“人、地、事、物、情”等情況,發現問題通過網格—社區—街道逐級反映解決,積極對接公安、城管、住建、民政等單位,限時辦結并向群眾反饋。立足“服務+治理”職能定位,設置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廣泛吸納“五老”人員、“兩代表一委員”“三官一律”等加入調解隊伍,凝聚治理合力,打造各類協商議事平臺,及時有效化解群眾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以“八有八建”為目標,杜集區對現有黨群服務陣地進行“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去形式化和親民化改造”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小區(網格)黨群服務站。社區通過資產盤活、破舊立新、化散為整等方式打造黨群服務中心,小區(網格)通過盤活閑置用房、廊道空地等方式,推動建立黨群服務站,形成黨群服務矩陣。同時,依托工會、城管、公安、金融等服務網點和社區、園區、商圈,建設15個“益新一驛”服務站點,讓新就業群體“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能喝水、累能歇腳”。開展“紅淮集市”活動,推動“家門口”黨群服務陣地“大門常開、場所常用、活動常辦、群眾常來”。拓展多元功能,將老年食堂、養老中心、“共富工坊”融入黨群服務陣地,探索“黨建+嵌入式養老”,組織開展焊工、電工、直播等技能培訓。村(社區)找企業、引訂單,組織群眾進行手工制作、來料加工等,帶動周邊群眾就業。
依托“家門口”的黨群服務陣地,杜集區把優質服務提供在群眾“家門口”。今年暑假以來,高岳街道劉莊社區的公益輔導班,轄區孩子們每天在這里跟著志愿者學習和游戲,做到了家長安心、孩子開心。像這樣依托家門口的黨群服務中心開設的暑期公益輔導班,在杜集區其他鄉鎮和街道還有很多。找準群眾需求,杜集區面向“一老一小”、流動黨員等重點服務對象,推出6大類48項惠民便民服務,以“有求必應”的服務凝聚“一呼百應”的民心。下沉政務服務,全面梳理“就近辦”“主動辦”“掌上辦”“幫代辦”事項,將就業、醫療、社保、養老等領域群眾經常辦理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下沉到“家門口”黨群服務陣地,讓群眾在“家門口”便可享受到便捷優質服務。在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廳設置“一崗通辦”服務臺,選任“一崗通辦”專員,探索“錯時延時”服務模式,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記者馮冬梅通訊員楊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