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跑斷腿”到“家門口辦”,從“多頭審批”到“秒批秒辦”,從“數據孤島”到“跨省通辦”?!笆奈濉逼陂g,是淮北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的五年。該中心以“一改兩為”為總抓手,直面“體制不順、政策不通、系統不融”的歷史難題,通過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成功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全省公積金行業貢獻了極具價值的“淮北經驗”。
機構改革+數字基建奠定一體化基石
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2022年。彼時,作為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我市公積金管理長期存在著“市礦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市公積金中心與淮北礦業集團、皖北煤電集團兩大行業分中心各自獨立運營,互不隸屬,形成“一市三中心”,造成政策執行不一、信息系統不聯、資金管理分散的困局。這不僅增加了企業和職工的辦事成本,更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一大“瓶頸”。
當年5月,安徽省一場史無前例的行業分中心管理職能和機構改革率先在淮北拉開序幕。這是一場硬仗,市公積金中心上下凝心聚力、集中攻堅。
改革的核心在于統一。分中心歸并后,全市實現住房公積金制度、決策、管理和核算“四統一”。為進一步強化屬地管理,全面實現“去企業化”工作目標,對內設機構進行調整優化,撤銷2個行業分中心機構,新組建了服務監督科和業務審批科,進一步整合線上線下服務渠道,為全市繳存職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
為進一步暢通服務流程、完善服務事項,中心組織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政策落實、操作規范、服務提升”專項行動,對合并后的政策制度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整合、重塑,累計梳理政策文件88個、制度清單50條、業務問題清單72條、咨詢投訴問題類政策51條,實現了同一事項在全市范圍內“一把尺子量到底”;重新梳理并完善了《業務操作細則》,對繳存、提取、貸款等業務關鍵環節進行了標準化規范,讓每一項業務的辦理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圍繞新賬套,與系統研發人員歷經4個多月測試、優化、再測試、再優化,在保障繳存職工辦理業務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實現了全市住房公積金賬戶統一管理、資金統籌調配。
多年來分散在不同“口袋”里的資金,終于匯成了一池活水,市公積金中心統一管理、統籌調配資金規模達140.5億元,同比增長111%,為后續的政策創新和高效服務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這場深刻的機構改革,不僅是組織架構的物理整合,更是管理理念的化學融合。它徹底消除了體制性障礙,為后續的數字化轉型和服務升級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一體化管理基石。
職能回歸+服務延伸釋放惠民新動能
公積金的生命力在于服務。
機構的合并與系統的統一,為政策的精準滴灌和服務的全面延伸創造了條件。五年間,市公積金中心圍繞“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斷優化充實政策工具箱,充分發揮著公積金在支持職工安居、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5月9日,徽商銀行淮北相城支行內,一個嶄新的“住房公積金業務‘就近辦’服務點”正式揭牌。這不僅是一個網點的增設,更是我市公積金服務體系的一次重要升級。在這里,繳存職工不僅可以辦理部分線下提取業務和貸款受理前置手續,還能通過自助終端享受線上服務,作為線下服務的有效延伸和補充。
這一創新迅速燎原。截至2025年9月,中心已聯合7家合作銀行,在13個網點增設了“就近辦”延伸柜臺。數據顯示,僅2025年前三季度,“就近辦”服務點就受理了4105筆個人提取業務。從政務服務大廳到網上大廳,從手機APP到銀行網點,一整套覆蓋廣泛、便捷高效的立體式全方位服務體系已然成型,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服務的便利化,更需要政策的“含金量”。
提高公積金貸款和租房提取額度,讓更多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放寬為子女購房提取的政策,鼓勵家庭互助,構建起支持剛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家庭支持體系;推出“商轉公以貸還貸”,不但減少了購房職工家庭辦理業務的次數和難度,更切實減輕了借款人的還貸資金壓力……市公積金中心緊扣時代脈搏,打出了一套精準有力的政策“組合拳”,全力當好服務繳存企業和職工的“貼心人”。
在服務企業與人才方面,市公積金中心探索“政銀企”協同新模式,支持銀行推出“公積金信用貸”,為誠信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同時,出臺靈活就業人員繳存使用辦法,實現開戶“零門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吸引和留住人才,中心出臺人才貸款支持政策,2025年以來,累計為高層次人才發放公積金貸款54筆3381.7萬元,以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動能。
審批再造+數據賦能引領服務新范式
如果說機構改革是“破局”,政策優化是“惠民”,那么審批模式的數字化改革則是“賦能”。市公積金中心以“數字賦能、流程再造”為核心,在全省創新探索“集中審批”模式改革,推出“前臺多網點受理、后臺不見面集中審批”新模式。
傳統的審批模式是“網點受理,網點審批”的“扁平式”結構,存在標準不一、效率不高、監管困難等問題。如今,通過設立業務審批科,將原先分散在各網點的審批權統一收歸市級中心,搭建“前臺受理、屬地初審、中心終審”三級權限架構,實行“管辦分離”。“垂直式”不見面線上審批體系,有效防范了操作風險,堵塞了管理漏洞,為公積金資金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同時,打造以綜合服務平臺為核心的線上服務矩陣,實現37項業務中33項“全程網辦”,其中租房提取、離職提取等14項業務實現了“零材料、系統審、秒到賬”,線上租房提取網辦率高達99.3%。
審批效率的飛躍,離不開強大的數據支撐。市公積金中心依托部、省、市三級數據鏈,成功打通了與住建部、省監管服務平臺、市數據局以及不動產、公安、民政、社保、市場監管、人民銀行等多家單位的數據壁壘。這意味著,過去需要職工手動提交、工作人員人工審核的各類證明材料,如今只需系統一鍵核驗。截至2025年9月底,市公積金中心通過各類共享接口辦理業務近10萬筆,累計辦理跨省通辦業務超23萬筆,跨區域業務審核效率提升60%以上。
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市公積金中心始終將資金安全放在首位。自2024年1月起,正式啟用風險防控與體檢評估系統,構建了“事前預警、事中監控、事后稽核”的全流程風控體系。系統能夠在貸款受理、騙提騙貸識別等業務風險方面實時預警并精準攔截,為住房公積金這一“百姓的錢袋子”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火墻”。
五年蝶變,碩果累累。市公積金中心的改革實踐,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它不僅解決了自身發展的難題,更以數字化、一體化、智能化的探索,為新時期公共服務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范本。
展望“十五五”,隨著淮海經濟區和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市公積金中心將繼續以開放的姿態擁抱變革,在服務和管理區域協同發展的道路上,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
■記者俞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