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市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一臺臺大型秸稈打包機正在作業,陣陣轟鳴聲中,成行的秸稈被卷入機器壓實,轉眼間從機身后方“吐”出一個個圓鼓鼓的“草墩”,被整齊碼放在新翻的田壟上。
“過去秸稈處理是個大難題。”當地農戶感慨道,“大量秸稈無處可去,要么堆積腐爛,要么一燒了之,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這一困擾農業生產的“老大難”問題,如今通過秸稈打包、粉碎還田等綜合治理措施得到有效解決。
在濉溪縣百善鎮龍彬谷物種植家庭農場,粉碎后的玉米秸稈已堆積成山。車間內機器轟鳴,粉碎機、打包機高速運轉,叉車往來穿梭,將打包成型的飼料整齊碼放妥當。“周邊農戶正源源不斷地把秸稈運到這里……”農場負責人陳龍彬介紹,“我們將粉碎后的秸稈包裝好后賣給養殖場,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
與此同時,不遠處的百善鎮大路種植家庭農場正在搶抓農時。“我們要趕在下雨前完成播種。”農場負責人張偉表示,“多虧秸稈及時打包清運,為播種爭取了寶貴時間。”
這些生動場景的背后,得益于全市統籌構建的縣、鎮、村三級秸稈收儲運利用體系,形成縣(區)有龍頭企業、鎮有標準化收儲中心、村有臨時堆放轉運點的收儲運網絡。同時,建立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經紀人+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打造出了總體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秸稈收儲運體系。全市已建成標準化收儲中心49個、臨時堆放轉運點300個,基本實現了秸稈收儲運銷網絡鎮、村全覆蓋。
“秸稈打包既方便轉運儲存,又推動了畜牧業發展。”濉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殷修剛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收儲運銷’體系,通過技術升級和標準完善,推動秸稈利用提質增效,助力生態產業化發展。”
如今,曾經令人頭疼的秸稈已成為牛羊的食物,不僅解決了焚燒污染問題,更有效促進了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這條綠色產業鏈正讓昔日的“生態包袱”變成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財富”,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記者陳倩通訊員周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