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其成效好壞,最終要在基層一線檢驗。淮北市通過“訪企入村”專題行動實現作風建設深度進階的實踐,生動印證了一個樸素道理:干部轉變作風,關鍵在于邁出“深入一線”這一步。唯有走出辦公室、走進群眾和企業中,才能打破信息壁壘、提升服務效能、錘煉過硬本領,讓作風轉變從“紙面要求”變為“實際行動”。
深入一線是“聽真話”的前提,能夠打破干群信息壁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群眾的真實訴求、企業的隱形難題,從來不會自動走進機關大院。過去,部分干部習慣“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對著材料作決策”,導致政策與需求錯位,甚至出現“企業急得團團轉,部門還在走流程”的脫節現象。而淮北市638名黨員干部主動與1404戶農戶“同坐一條板凳、同喝一壺茶”,與841位企業家面對面談困難、講發展,用“腳下沾泥”的走訪打破了信息壁壘。這種“零距離”溝通,不僅消除了干群間的心理隔閡,更讓決策有了“接地氣”的依據,避免了“拍腦袋”施策的盲目性。
深入一線是“解難題”的關鍵,能夠提升服務響應效率。作風轉變的核心,在于能否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變成干部的“履職清單”。深入一線不僅是“聽真話”的過程,更是“快辦事”的起點——干部在一線發現問題,就能第一時間對接資源、快速推進解決,讓“事不過夜”從承諾變為現實。淮北稅務部門在“稅企面對面”中收集的117個問題,辦結率達98.29%。
更可貴的是,淮北干部并未止步于“個案解決”,而是從一線問題中挖掘共性需求,推動“即辦即結”向“標本兼治”升級。針對企業反映的蒸汽價格問題,他們不僅為安徽天成新材料一家企業降成本,更通過31場次調研、多方協同制定階梯價格方案,讓22家規上企業每年節省成本500萬至1500萬元,這種“一線發現問題、系統解決問題”的模式,讓服務效率與治理效能同步提升,真正做到了“解一個難題、惠一片群體”。
深入一線是“強能力”的途徑,能夠倒逼干部作風“真轉變”。作風轉變不是“一陣風”,需要在一線實踐中錘煉干部的本領與擔當。過去,部分干部存在“本領恐慌”,面對企業轉型、群眾訴求時“想干不會干、會干不實干”;而深入一線的過程,正是干部“接地氣”增“才氣”的過程——在與群眾、企業的互動中,干部不僅要直面復雜問題,更要學會換位思考,倒逼自己跳出“舒適區”,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淮北市倡導的“如我在訴”理念,正是一線錘煉作風的生動體現。干部們常問自己:“如果我是企業負責人,面對成本上升會怎么想?”“如果我是困難群眾,面對生活壓力需要什么幫助?”這種角色代入,讓“為群眾辦事”從“任務要求”變成“情感自覺”。辰望秸稈利用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芬感慨“干部服務如沐春風”,安徽金冠玻璃公司稱贊政策是“及時雨”,這些評價的背后,是干部在一線中學會了“把企業事當自家事”,在解決難題中養成了“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作風。
淮北市的實踐為干部作風建設提供了寶貴啟示:深入一線不是“走秀式”的走訪,而是要帶著“如我在訴”的同理心,做到“腳下沾泥、心中裝事、手里辦事”。這種“三位一體”的一線工作法,讓作風轉變有了“抓手”,讓干群關系有了“溫度”。
當前,各地正推進作風建設向縱深發展。唯有將“深入一線”納入作風建設的常態化舉措,讓干部在一線傾聽、在一線作為、在一線成長,才能讓作風轉變真正扎根基層,才能以過硬作風凝聚起干群同心、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丁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