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把柏油路曬得發燙,農貿市場的檔口像個大蒸籠,而冷鏈倉庫的鐵門后,卻是零下30℃的冰封世界。在這“冰火兩重天”里,市市場監管局的食安衛士們正用腳步丈量責任,用汗水與冰霜淬煉初心,牢牢守護著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從37℃到-30℃:
用腳步踏出安全線
“老板,這筐西紅柿的農殘檢測報告給看看?”8月2日上午十點,農貿市場里熱浪翻騰。市場監管人員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他們俯身仔細翻看貨架上的生產日期,手指在臺賬本上快速記錄。“夏天溫度高,生鮮食品保質期短,一點都馬虎不得。”
轉場到冷鏈食品倉庫,剛推開厚重的鐵門,一股寒氣就撲面而來。零下30℃的低溫里,哈出的白氣瞬間消散,睫毛上很快凝結起細碎的白霜。監管人員雖然戴著厚厚的防寒手套,仍能感覺到指尖的凍麻,逐箱核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檢疫證明和消毒記錄。
“冷庫雖冷,但每一份證明都得‘熱乎’著——必須確保來源可溯、安全可靠。”從滾燙的檔口到冰封的冷庫,從檢查環境衛生、過期假冒食品,到核查商戶資質、索證索票,再到抽檢農獸藥殘留、非法添加劑,他們的腳步從未停歇。這溫差近70℃的穿梭,是對“監管為民”最質樸的詮釋。
科技“千里眼”:
讓安全看得見、可追溯
“您看,這家商超的生鮮區操作間,通過這個平臺能實時看到。”在市市場監管局的可視化監管中心,工作人員指著大屏幕介紹。屏幕上,10家重點商戶的倉儲區、銷售區畫面清晰流轉,一旦發現操作臺未及時清潔、食材堆放不規范等問題,系統會自動預警,監管人員能第一時間介入處置。
智慧護航,科技賦能精準監管。目前,電子溯源碼技術的應用,為生豬從屠宰到銷售形成了完整的追溯鏈條。隨著平臺功能的完善,溯源的范圍將逐步擴展至更多的食品領域,讓老百姓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多方共參與:
筑牢食品安全防護網
“大姐,夏天剩菜別放太久,生熟砧板要分開用。”近日,在安康社區宣傳欄前,市場監管人員正給居民講解食品安全知識。除了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的“食安小課堂”、商戶集中培訓的案例分析、街頭發放的宣傳手冊……多形式的宣傳像細雨般滲透,讓“食品安全無小事”成了大家的共識。
更暖心的是“你拍我查”活動。市民只需在政府官網或公眾號上傳食品經營單位的環境衛生問題照片,監管人員就會第一時間核查處置。“上周我拍了個小吃店后廚油污的照片,第二天就看到他們整改了!”市民劉先生點贊道。
政府監管、商戶自律、群眾監督,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織就了一張密不透風的食品安全防護網……
高溫會退,冰霜會化,但那顆在“冰火”中淬煉的初心,那份“鐵肩擔使命”的堅守,永遠滾燙。市市場監管局的食安衛士們用平凡的腳步,在老百姓的餐桌與安全之間,筑起了一道最堅實的防線。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陸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