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市場經營主體17329戶、服務企業和個體工商戶8000余戶次、辦理信用修復1860件、登記質押融資金額7.7億元、減免計量檢測費240余萬元、免罰減罰1099.06萬元……這一連串亮眼數據,勾勒出今年以來,市市場監管部門以“服務溫度”回應企業期盼、以“監管尺度”規范市場行為的清晰軌跡,更彰顯出其為地方經濟發展蓄勢賦能的堅實成效。
簡政提效:跑出準入退出“加速度”
“真沒想到,半天就拿到了營業執照!”7月28日,準備開餐飲店的李先生為營業執照辦理效率點贊。這背后,是市市場監管局對市場準入服務的持續優化:將餐飲店、超市等高頻“一件事”許可事項前移至登記環節,設專人專窗提供幫辦和證前指導,推動申請材料精簡43%、辦理時限壓縮81%。
依托企業開辦智能審批系統和7×24小時自助終端,“預約辦、延時辦、掌上辦、集成辦”已成常態,實現“不見面審批”“不打烊服務”。針對個體工商戶,通過分類評估、動態培育,今年已推動80戶完成“個轉企”。
在退出環節,推行“簡易注銷”“證照并銷”“一屏注銷”,將企業簡易注銷公告時限從45日縮至20日,注銷環節壓減50%,讓市場主體“進得順、退得暢”。
精準幫扶: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
炎炎夏日,檢驗人員蜷縮著鉆進直徑僅40多厘米的鍋爐洞口,在密不透風、煙塵彌漫的黑暗空間里,打著手電細致檢查爐膛損傷、腐蝕與磨損——這是市市場監管局服務企業的日常縮影。
今年以來,“質量巡回問診”行動深入推進,針對2個重點產業集中區、4個行業的20家企業開展“一對一”深度幫扶,出動問診專班13次、培訓3場,開具質量診斷書41份,助力16家企業的58件專利產品完成備案。為個私經濟量身打造政策“工具箱”,提出專業建議358條,解決知識產權、檢測認證等難題297個。“皖質貸”發力,新增授信47.68億元、貸款32.2億余元,指導70余家企業成功辦理知識產權質押,為企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監管護航:筑牢市場發展“穩定器”
良好市場秩序,離不開精準有效的監管。市市場監管局以“雙隨機一公開”推進“一業一查”,按風險等級、信用水平實施差異化分類監管,在全省率先對17家集貿市場推行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從發布近40期海外知識產權風險提示,到召開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風險防控培訓會;從明確餐飲“外擺”安全提示,到組織“送法入企”和醫療機構醫療器械管理培訓;從制定3項網絡經營合規指引,到對36家網絡經營主體開展行政指導、發放提醒函200份……監管觸角不斷延伸。
截至目前,累計監測淘寶、京東等平臺網店及商品鏈接35581條次,開展專項監測921次,排查化解預付式消費、網絡購物等糾紛16717起,調解成功率73.29%,為消費者挽回損失75.11萬元。
與此同時,“柔性監管”彰顯溫度:動態調整首違不罰、輕微免罰“兩個清單”,明確75個事項實施輕微首違不罰,開展信用修復“打鈴提醒”41次,辦理免罰、減輕處罰案件321件,讓監管既有力度也有溫度。
以服務增活力,以監管促規范。市市場監管局正以“雙向發力”的務實舉措,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蓄勢賦能。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吳增艷

